問題詳情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41-42題。歷史真實人物的孔明,與作為文化原型人物的孔明,在性格上有著很大的差距。《三國演義》裡的孔明,「羽扇綸巾」有著從容、瀟灑的人格型態;但《三國志》裡的孔明,卻「夙夜憂勞」有著謹慎、甚至拘謹的基本特質。他在<出師表>裡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但也可以說是孔明的自我表白。《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孔明的評語是:「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種說法跟《三國演義》裡足智多謀、用兵如神的孔明,簡直是南轅北轍。因為拙於「奇謀」與「應變力」正是一個「謹慎」人格者應有的行為反應模式。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建議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奇襲長安,「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孔明卻認為此非「萬全之計」,太過「冒險」,而未予採納,這正是他應有的作風。孔明身為丞相,卻事必躬親,連會計帳冊都自己查核(躬校簿書),當時楊顒就曾進諫:「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一旦盡欲以身親其役,不復付任,勞其體力,為此碎務,形疲神困,終無一成。」孔明雖感謝他的忠言規勸,但還是無法完全改變他這種習性。孔明之所以要事必躬親,同樣是出於「謹慎」這個根深柢固的性格問題。如果我們能承認,「謹慎」乃至「拘謹」,是孔明人格的核心樣貌,那麼就較能理解他的政治立場,「迷戀法統」可以說是此一拘謹的投射。他的這種性格,也有助於我們了解「歷史的孔明」何以會讓劉備「三顧茅廬」?<出師表>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孔明在南陽時與徐庶等人交往,常自比管仲、樂毅,有人因此質疑既然自比管、樂,又為什麼說「不求聞達」呢?這難道是在「說謊」或者「面冷心熱」?但若從他基本的人格面來考慮,一個拘謹、戒慎的人,通常也不是豪邁、主動的人,自比管、樂是心中熾熱的理想,可惜「心熱腳軟」,孔明無法像豪邁不拘的李白一樣上萬言書,大剌剌地說「但願一識韓荊州」般,向他的「劉荊州」毛遂自薦。用現在術語來說,就是孔明不會「自我推銷」, 難以「主動站出來」積極開拓自己的。孔明的確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賢明宰相,也留給後人無限的景仰與懷念,民間百姓透過《三國演義》去認識「文化的孔明」,這個「孔明」有著接近「神」的思想與性格。他無法「匡復漢室,還於舊都」,完全是礙於「天意」。在六出祁山後,司馬懿受困於上方谷,孔明夜觀天象,悲憤地發現自己的「將星欲墜,陽壽將終」,而以祈禳之法,「謹書尺素,上告穹蒼,伏望天慈,俯垂鑑聽」,增加他一紀之壽,則他必能「克復故物,永延漢祀」,「非敢妄祈,實由情切」,但最後魏延踢倒了延命燈,孔明不得不「棄劍而歎」,吐血而死。雖然大家明知這個「文化的孔明」乖離歷史,是虛幻的,但大家還是喜歡這樣的一個「孔明」和他的「英雄悲劇」。這種「英雄悲劇」固然彰顯了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但其實也反映了一個文化執拗地放縱它的奇想時,尷尬收場的困境;像孔明這樣一個不世出的能人異士,怎麼無法「匡復漢室」呢?答案只有一個:荒謬的「天意」。但這也是一個荒謬的答案。這個荒謬的答案,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後人對政治和政治人物的看法。「歷史的孔明」確實是個難得的賢相,是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但基本上,是一個「時勢造出來的英雄」,而非像曹操般屬「創造時勢的英雄」。這個「英雄」,用現代術語來說,是個「體制內改革者」、「右派的保守主義者」,而他的「堅持法統」與「漢賊不兩立」立場,正是他這種思想與人格的總結。外在的環境與內在的心性,決定了他的格局和命運。(節錄自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
依據本文所述,關於「歷史的孔明」/「文化的孔明」敘述正確的是:
(A)謹慎拘謹/從容瀟灑
(B)分層負責/事必躬親
(C)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善用奇謀,用兵如神
(D)不求聞達,無意仕宦/理想遠大,滿懷自信
(E)堅持「漢賊不兩立」的法統,致力北伐/出師未捷身先死,乃天意使然
依據本文所述,關於「歷史的孔明」/「文化的孔明」敘述正確的是:
(A)謹慎拘謹/從容瀟灑
(B)分層負責/事必躬親
(C)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善用奇謀,用兵如神
(D)不求聞達,無意仕宦/理想遠大,滿懷自信
(E)堅持「漢賊不兩立」的法統,致力北伐/出師未捷身先死,乃天意使然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閱讀下文,請判斷缺空處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文學史上,建安文學 A 為主要代表,曹操之作,古直悲涼, B ;曹植才氣縱橫,<洛神賦>為代表作品,卻自言「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徐幹的辭賦
- 下列畫底線的文句,是對未畫底線的文句進行「舉例說明」的選項是:(A)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B)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
- 下列前後文句意義相近的選項是:(A)忽然與萬物遷化/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B)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少壯當真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C)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 閱讀下列二段文字,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甲)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乙)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為之飾裝,從衣文
- 【題組】張潮幽夢影:「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上文以「隙中窺月→庭中望月→臺上玩月」,比喻讀書有層次進境。儒家論及進德
- 下列各選項中的「度」字,音、義、詞性皆與文中「先自度其足」之「度」字完全相同者是: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
- 【題組】「行其學而害秦者,商鞅也;捨其學而害秦者,李斯也。」可知兩人的差異在於:(A)天資高下不同 (B)官位職稱不同 (C)出身背景不同 (D)對待所學態度不同
- 【題組】關於文中「文學創作」的敘述,下列說明錯誤的選項是:(A)寫作的關鍵在於意與物能否相稱,文與意能否相逮(B)文學創作的歷程為心觀感物而成意,再把意表現為文章(C)文學作品的文不逮意,是因寫
- 閱讀下文,回答31-32題。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
- 閱讀下文,回答34題。且夫人有為善而受教於人者矣,未聞為惡而必受教於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頌言儒效,雖間有得失,而大體得治世之要,而蘇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於卿,不亦遠乎?行其學而害秦者,商鞅也;捨
內容推薦
- 「相」字用法可以是互相(指雙方),或置於動詞之上,稱代動詞之下所省略的賓語(表示單向)。以下「相」字,何者與「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迴燈重開宴。」的「相」字用法相異? (A)非子天機清妙者
- 下列各組讀音,三者皆不相同者共有幾組? (甲)朝天宮「闕」/一「闋」宋詞/逆「閹」叛黨 (乙)金「匱」石室/振聾發「聵」/中「饋」猶虛 (丙)「睥」睨天下/「稗」官野史/撫弦登「陴」 (丁)「蛻
- 依律詩用韻與平仄、對仗等相關規則,就全詩意境的完整性和音韻的和諧性,將下面(甲)(丁)錯置的詩句重組,正確的選項是: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甲)迢遞送斜暉 (乙)眼穿仍欲歸 (丙)參差
-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彷彿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如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作者被簫聲感動,便認為動人的簫聲能使潛蛟起舞。下列所引各詩句,何者沒有採用此種寫法? (A)蠟燭
-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此詩所描寫的季節,與下列哪一詩句相同? (A)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B)獨在異鄉為
-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推敲句中主人翁的心境最接近下列哪首詩? (A)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B)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
- 為了引起對方注意,講話行文故意採用詢問口氣稱為設問。其方式有疑問、激問、提問。下列何者屬於疑問句? (A)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B)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C)葡萄美酒夜光
- 在琵琶行中多用以景喻情的寫作技巧,請問最能表現琵琶女感嘆身世孤獨的詩句是: (A)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B)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C)去來江口守空船,遶船月明江水寒 (
- 「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旨在: (A)戒人潔身自愛,並勉人改過向善 (B)戒人動心忍性,並勉人敬天法祖 (C)戒人深謀遠慮,並勉人仁民愛物 (D)戒
-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上引文字意近於: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C)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 「知言與養氣」是孟子修養學說的重要部分,有關此章的意義,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是超越自然生理血氣的一種偉大人格在形體上的表現 (B)孟子強調養氣不可速成,千萬不可揠
- 從孟子對梁惠王說的「何必曰利」及「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的話來看,其談論重點是: (A)不在否定「利」的價值,而是要凸顯義利價值觀的不同,以及義利之間的優先順序 (B)否定「利」的價值,主
- 白居易詩歌創作的精華為諷諭詩,此詩反映社會弊端、現實黑暗與民間疾苦。判斷下列作品何者屬於白居易的諷諭詩? (A)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B)夕殿螢飛思
- 關於旅夜書懷,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首聯先寫遠景,再寫近景,並且寓情於景,展現自己的遭遇就像江岸細草一樣的渺小,像江中孤舟一樣的寂寞 (B)頷聯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反
- 作者於文中特別指出:「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至於一、二十年後臺灣歷史難修的原因為何? (A)一、二十年後的歷史事件又更加繁多,整理工作更為繁瑣,所以難度增高 (B)多年之
- 有關下列文句的詮釋,何者正確? (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意謂開臺祖先創業艱辛,終能造福後代 (乙)「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意謂反清志士,先後起義,每每發動戰
- 有關臺灣通史一書,下列敘述正確者共有幾項? (甲)以紀傳體寫成,屬二十五史之一 (乙)內容宏富,事理詳賅,民族大義,綜貫其中 (丙)論述臺灣舊有史書的謬誤,在於內容鞏固君主制度,所見偏狹 (丁
- 張愛玲的愛寫出男女因短暫的偶遇,在女子心中產生了陣陣漣漪,並長存於心。下列詩句,何者所營造的意境與愛文不同? (A)我們從來的地方來,打這兒經過/相遇。我們畢竟相遇/在這兒,四周是注滿水的田隴
- 有關愛一文的內容意涵及寫作手法,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故事主角為一名穿月白衫子的十五、六歲女子,對愛情有著無數美好憧憬,在夜晚夢中與心上人相會相愛 (B)開頭只有四個字:「這是真的」,一方
- 有關笑在表現手法上的特色,下列何者不適當? (A)全文由三個彼此獨立而又互相聯繫的鏡頭構成,以作者的聯想為線,把鏡頭由現在移回過去,以跳接的方式組合 (B)不僅寫了景之「形」,而且寫了景之「態
- 下列關於離魂記中文句意義之說解,何者正確? (A)「賓寮之選者求之」:幕僚的賓客中,選出一個人赴吏部求取官位 (B)「覆載之下,胡顏獨存也」:天地之大,我有什麼臉獨自活著 (C)「出與相迎,翕
- 下列文句「 」內成語的使用,何者錯誤? (A)看他出席宴會時的浩大排場,身分應為「權重望崇」之輩 (B)日前臺灣發生五級的強震,將「懸然如磬」的畫作震落,可見當時地震強度的駭人 (C)女藝人多
- 下列選項中的成語,可用來形容「貧困之家」者共有幾個? (甲)無下箸處 (乙)室如懸磬 (丙)屍居餘氣 (丁)食玉炊桂 (戊)饔飧不繼 (己)甕牖繩樞 (庚)食前方丈 (A)三個 (B)四個 (
- 下列詞語「 」中的注音寫成國字後,其正確的字形依序是: (甲)大張「ㄊˋㄚ」伐 (乙)紛至「ㄊˋㄚ」來 (丙)駢肩雜「ㄊˋㄚ」 (丁)排「ㄊˋㄚ」而去 (戊)蹧「ㄊˋㄚ」 (A)撻/蹋/沓/闥
- 下列有關虬髯客傳這篇小說的敘述,何者不正確? (A)故事雖以隋末為背景,實際上卻是唐末社會動亂、群雄逐鹿的寫照 (B)在人物塑造上,各具典型。紅拂的聰慧、李世民的神采驚人、虬髯客的豪邁不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