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米勒在一八五七年畫「拾穗」,那時法國全部人口有三千多萬人,其中四分之三是農民。農民中最窮苦的是沒有土地、沒有雇主的流民;他們每到收割季節,四處遷徙流動,尋找短期打工機會,賺取按日計酬的微薄工資,求取當下的膳宿溫飽。這樣的流民,當時有八十八萬人,四處流竄覓食。占六成的男性,在田裡幹粗活,四成的女性就在收割打稛之後,在田裡彎腰拾取零散掉落的麥穗。米勒的畫裡前景是三名彎腰撿拾麥穗的女人,她們是一八五七年米勒親眼看到的景象。那一年,工業革命改善了收割的農具,傳統的小型鐮刀廢棄不用,改用新式雙手掌握的長柄鐮刀。麥子刈收的速度、收穫量與品質都改善了,但是,遺落在地上的麥穗相對也更少了,靠「拾穗」餵飽自己的貧窮婦人存活的機會當然也一樣更艱難了。米勒親眼看到就在眼前三名婦人存活的艱難,他想起了從小讀誦的古老舊約「路得記」的故事,畫下了動人的「拾穗」。「拾穗」很美,美在土地的寬闊厚重,美在艱難生活中頑強存活的意志,美在慷慨分享生活物質的高貴情操,美,是土地上代代傳承的生活信仰。節選自拾穗 美在艱難中頑強存活的意志 蔣勳
29.根據本文,下列關於法國一八五七年間的敘述何者正確?
(A)大約一千五百萬人是農民
(B)大約有三十五萬名從事拾穗的婦女
(C)米勒並未親眼看到婦女們拾穗的景象
(D)沒有雇主的流民,按月計酬,賺取微薄工資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