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乙   一提到對環境造成威脅的因素,浮現在我們腦海裡的往往是汽車、煙囪,而不會是晚餐。然而事實是:人類對食物的需求才是危害地球的最大元凶之一。   農業是全球暖化最重要的肇因之一,它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比汽車、卡車、火車和飛機全部加起來還多,其中大部分是牛隻和稻田釋出的甲烷、施肥後的農地釋出的一氧化氮,以及為了種植作物或飼養家畜而伐除雨林所釋出的二氧化碳。農業也是我們珍貴供水系統中最飢渴的消耗者和主要汙染源之一,因為肥料和糞肥的逕流會破壞全球各地脆弱的湖泊、河川及海岸生態系統。農業更加速了生物多樣性的流失。由於我們清除草原和森林以開闢農田,造成重要棲地流失,讓農業成為導致野生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農業造成的環境挑戰極為巨大,而且隨著人類努力滿足不斷上升的全球糧食需求,這些挑戰只會愈來愈急迫。到了本世紀中,地球很可能又會多出二十億需要餵飽的人口,也就是說,全球總人口將突破九十億。不過人口成長並不是我們需要更多食物的唯一理由。隨著世界各國日益富裕,特別是中國與印度,對肉類、蛋類、奶製品的需求也跟著提高,進而增加了生產更多玉米和黃豆的壓力,好餵養更多的牛、豬和雞。如果這些趨勢持續發展,在人口成長與更豐盛的飲食習慣雙重夾擊下,到二零五零年,我們將必須生產大約現在兩倍的作物才足夠。   很遺憾地,如何解決全球食物問題的論辯呈現兩極化的對立,傳統農業及全球貿易對上了在地糧食系統和有機農場。兩方論辯激烈,卻非但沒有建立共識,反而愈形分裂。傳統農業的擁護者認為使用化肥、增進灌溉技術、農業機械化以及基因改良能夠提升產量。他們是對的;另一方面,在地和有機農場的支持者則提出,各地小農透過不靠人工肥料和農藥的技術來提升地力,也能夠大幅增加產量,同時讓自己擺脫窮困。他們也是對的。   然而這不必是非彼即此的選擇。這兩種方式都各給了我們亟需的解決方案,但單靠其一也都不足以完全解決問題。最明智的做法是探索所有的好主意,無論它是來自有機和在地農場,或是高科技的傳統農場,再將兩方最好的意見結合起來。                                                                                 節錄自《國家地理雜誌》〈餵飽全世界〉
35.根據文章所述,頻繁的農業行為對於環境的影響不包括下列哪一個選項?
(A) 延緩全球暖化的進程
(B) 破壞乾淨水源的供應
(C) 生物多樣性的流失
(D) 造成野生生物滅絕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簡單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