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 )資料一:「剿捻宜急,剿回宜緩。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後官軍無後顧之憂,餉道免中梗之患。」資料二:「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衛京師」(陸防論)以上兩資料皆出自何人的主張?
(A)曾國藩
(B)李鴻章
(C)左宗棠
(D)張之洞
(A)曾國藩
(B)李鴻章
(C)左宗棠
(D)張之洞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困難0
統計:A(1),B(0),C(0),D(0),E(0)
內容推薦
- ----加分題:有一本傳記這樣評論宋代某位政治人物:「他為求國家轉弱為強,推動多項新政策,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為重要目標,而裁抑富豪兼併是手段之一。但他忽略了人事因素,使新政的實施與原意有很大的
- 有個朝代的政治外交軟弱無力,但經濟文化卻高度成熟;由於對士人的寬大優厚政策,使得學術和科技有較大自由成長的空間,這個朝代外患不止,然而內憂卻少見。這個朝代最有可能是?
- 臺灣開港之前,清政府執行劃界封山政策,漢人進入私墾者漸少,開港後,由於國際市場需求量增多,漢人入山者日益增多,因此與原住民衝突不斷,下列哪一項為雙方爭奪物品之最?(A)樟腦(B)櫻花(C)檳榔(D
- ( )資料一:許開臺灣互市。英、美、法、德相繼而來,派領事、劃租界、設商行、建棧房。輪船出入,次第漸興,而交涉亦愈繁。設通商局於道署,由道辦之。資料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
- ( )它是宗族聯繫的紐帶,提供族人一條根,這條根綿綿不斷,繫牽著一族人的血脈,啟迪著族眾的親睦之情。它是(A)譜牒 (B)牌坊 (C)祠堂 (D)族學
- 這城市雖只有東、西兩個市,且營業時間限,卻是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來自中亞、西亞商人在這裡廣置商肆、酒店和珠寶店;中亞、南亞藝術家在這深受歡迎;東北亞的國家派遣留學生和留學僧來這裡學習文化,外國
- 【四】表為四個地區的都市人口比率概況。請問:【題組】表中甲乙丙丁依序代表下列何地? (A)中國、北美洲、澳洲、中南美洲 (B)中國、中南美洲、北美洲、澳洲 (C)中國、中南美洲、澳洲、北美洲 (
- ( )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的產業可能將面臨外商低價傾銷,而無力對抗,其原因何在? (A)廢除洋行壟斷制度(B)核定關稅秉公議定稅則,使中國無法再實施保護性關稅 (C)領事裁判權允許外國領事審判外
- ( )宋以後的社會,由於世族門第的消融,需要一種新的力量,對上能監督政府,對下能援助百姓,於是在平民大眾間產生一種階層的人,他們對民生疾苦、社會脈動十分了解,自然就成為政府與人民間的橋梁。這階層
- 下面四圖分別為台灣四大區域河川年逕流量季節變化的資料,哪一區域的河川最具「荒溪型」河川的特徵? (A)甲 (B)乙 (C)丙(D)丁。
內容推薦
- 1950年代後由於醫療衛生的進步,導致非洲死亡率下降。在出生人口維持不變的情況下,人口大量增加。請問非洲在人口大量增加後,對該地區主要的影響為下列何者? (A)生活空間不足,人口大批外移 (B)
- 二、題組題 (每小題2分 共60分)【一】「違建」的貧民區是中南美洲很多大都市長久存在的地景,並且這種土地利用的方式在很多都市還在擴張之中。學界對此的意見頗為兩極,一派認為「貧民區」是這些都市很多問題
- ( )學者指出:清代各省督撫權力,因為「此一事件」而獲得擴張的機會,此後,政局逐漸出現外重內輕的情形。除此漢人督撫因平亂有功,政治勢力亦抬頭,所謂「此一事件」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川楚教亂
- 清朝自哪一位皇帝才開始重視對臺灣的經營事務?(A)同治(B)康熙(C)雍正(D)乾隆
- 中南美洲自二次大戰後在經濟發展面臨哪三項挑戰?(甲)貧富差距大;(乙)首要型都市型態;(丙)債務危機;(丁)通貨緊縮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丁。
- 【題組】「貧民區」對這些國家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甲)疾病與罪惡的溫床;(乙)加速都市人口老化;(丙)成為政治與社會動亂的根源;(丁)非法占據都市土地,阻礙都市的發展;(戊)提供大量基礎設施形成政府
- 志豪老師在六和圖書館閱讀臺灣史的書籍時,突然對牡丹社事件充滿好奇心,如果志豪老師想來一場時空之旅,他應該要前往哪裡呢?(A)蘭嶼(B)龜山島(C)屏東(D)綠島
- 1860年(咸豐十年)倫敦泰晤士報報導:「據估計,被劫掠和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六百萬鎊。在場的每個軍人都掠奪很多。在進皇宮的宮殿後,誰也不知道該拿什麼東西……」,資料中反映出中國被劫掠會是那一場戰
- 【二】西非的雨林地區居民傳統的生產方式以游耕為主,透過粗放的耕作,與大自然維持和諧關係。然而現在卻因人口增加而轉變成為定耕,但如此一來卻極易造成當地環境危機。請問:【題組】下列關於游耕耕作的敘述
- 咸豐、同治皇帝期間,臺灣經濟重心北移的原因為何?(A)日軍侵臺後對南部造成影響(B)南部米糖的生產與外銷量均大幅降低(C)北部動亂多(D)北部茶葉和樟腦業發展興盛
- 【題組】西非地區由游耕轉變為定耕,所造成的環境危機主要為下列何者? (A)土壤流失 (B)超抽地下水 (C)土壤鹽鹼化 (D)降水變率增大。
- 試將下列臺灣各地建築物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甲)臺南孔廟(乙)總統府(丙)安平古堡(丁)打狗英國領事館(戊)億載金城?(A)丁丙甲戊乙(B)丙甲丁戊己(C)丙甲戊丁乙(D)甲丙丁戊乙
- 劉銘傳治理臺灣期間,哪個地區有「小上海」的稱呼?(A)新竹(B)高雄(C)花蓮(D)臺北
- 史料記載:「1895年日軍進攻臺灣,由北至南日軍直接陣亡者僅有164人,受傷者不過515人,但是因為□而死者高達4642人,情況相當悽慘,試問:□應該是何者?(A)地震(B)颱風(C)SARS(
- 臺灣開發史上最早是重南輕北,但是以現在來看卻是重北輕南,這種現象的發生,在那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A)邵友濂時將省會遷移至臺北府(B)鄭成功軍隊駐紮在北臺灣(C)沈葆楨來臺處理牡丹社事件(D)丁
- 臺灣進入半工半農的社會是在何時?(A)1900年代(B)1910年代(C)1920年代(D)1930年代
- 同治13年日軍侵臺的理由為何?(A)禁止臺灣輸出貨物到日本(B)琉球接受中國冊封(C)不准日人來臺貿易(D)琉球漁民被臺灣原住民殺害
- 馬關條約簽訂的時候,朝野大臣紛紛上書庸臣誤國,試問這位庸臣指的是誰?(A)唐景崧(B)左宗棠(C)劉銘傳(D)李鴻章
- 日治時期,新式製糖業的「會社」大量設立,其資本的主導在下列何者手中?(A)日本資本家(B)日臺合作(C)外商(D)臺灣本家手中
- 日人治臺後,想要改良臺人三大陋習分別為(39)、(40)、(41)。【題組】39
- 清末中國發生多次對外戰爭,其中涉及臺灣的有(甲)英法聯軍(乙)中法戰爭(丙)牡丹社事件。試問:依發生時間順序,下列哪一項為正確?(A)甲乙丙(B)甲丙乙(C)丙甲乙(D)甲乙丙二、多選題(每題2
- 求斜率為2且與圓x2 + y2 - 6x - 1 = 0相切的切線方程式為____【15】____﹒
- 1895年,近衛師團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日軍於此地登陸,因此全島平定後日本人在此地建立紀念碑,後來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改成抗日紀念碑,試問他登陸的地方是在哪裡?(A)鹿耳門(B)澳底(C)奇
- 日本治理臺灣半世紀,在臺灣的教育原則是以下哪一項?(A)內臺一致、內臺共學(B)自由民主、實用主義(C)漸進同化、差別待遇(D)提升臺人素質
- 當志豪老師前往淡水紅毛城參觀時,透過內部陳設、碉堡建築以及領事館等,可以了解到哪些帝國主義國家侵略的歷史痕跡?(A)西班牙(B)葡萄牙(C)荷蘭(D)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