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27–29 題我已記不起,從哪天開始才明白,書其實永遠買不完,也讀不完。也忘了又是從哪一朝一夕起,不單單渾不思改弦更轍,反而從之前的「漸悟」翻然「頓悟」:事已如此,何妨繼續任著性子,把書買回家,當它是最特別的「室友」,朝夕相對,而不試圖徹底「消化」那一落落、一排排,往往只讀了梗概,或幾頁幾行不等,即使再花幾輩子也不可能讀完的藏書?同屬收藏,然以骨董古玩等可把玩的「實物」看待「書之實體」,怕還僅見其表層。書迷們若只從版本到作者題簽,從紙墨到設計裝幀下手,美則美矣,畢竟只停留在愛書人藉以演奏「書之實體」的第一樂章,形同門外漢窺夫子門牆,「尚不得其門而入」,第二樂章始可言「入室登堂」,得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歷史是第二樂章的莊嚴動機,掌故則是它輕快、不乏詼諧及奇想的副動機,這也是書友最愛徜徉的「舒適圈」,舉凡時代思潮、文人風尚、大小文史掌故,林林總總,盡入囊中。但第二樂章寓重於輕,除了引領讀者發發思古幽情,自有其冷肅厚重的一面,不管是「悲憤著書」或「怨毒著書」,不管是司馬遷或魯迅,所謂藏之名山,「俟後世聖人君子」,追究起來,豈不正是為了蕭條異代不同時,那少數心有戚戚焉的讀書人。此時接踵而至的第三樂章,格局豪邁,氣象萬千,合該是千古文化傷心人的一番滄桑與感慨矣。(改寫自楊澤〈古書比包包耐人玩味〉)
27. 依據上文,何者是作者「頓悟」之事?
(A) 舊書不厭百回讀
(B) 盡信書,不如無書
(C) 雖讀盈寸,無礙擁書數仞
(D)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5
統計:A(1),B(2),C(18),D(3),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