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35 – 36 題        我倒是想起袁子才的兩句詩:「雙目時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我想將第二句的「古」字改為「世」字,因他那時只有古書,今日出版物如此豐富,真得有一雙秋水洗過的慧眼來選擇了。        所謂慧眼,也非天賦,而是由於閱讀經驗的累積。分辨何者是不可不讀之書,何者是可供瀏覽之書,何者是糟粕,棄之可也。如此則可以集中心力,吸取真正名著的真知卓見,拓展胸襟,培養氣質,使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清代名士張心齋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賞月。老年讀書,如臺上望月。」把三種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窺月,充滿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領略月下世界的整體景象。庭中賞月,則胸中自有尺度,與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於心的知己之感。臺上望月,則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觀的心懷,明澈的慧眼,透視人生景象。無論是贊歎,是欣賞,都是一份安詳的享受了。( 琦君《青燈有味似兒時‧讀書瑣憶》) ˉ 

35. 對上文中修辭方式的解說,下列選項何者錯誤?
(A)「雙目時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屬於對偶式修辭
(B)「何者是不可不讀之書,何者是可供瀏覽之書,何者是糟粕」屬於類疊式修辭
(C)「臺上望月,則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屬於頂真式修辭
(D)「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賞月。老年讀書,如臺上望月」屬於排比式修辭ˉ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79245
統計:A(64),B(52),C(396),D(44),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