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7.清初為了對抗鄭氏在臺的「反清復明」運動,曾經實行「海禁」與「遷界」,規定「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福建、浙江、江南三省所禁沿境界,凡有官員違禁出界貿易及蓋房子居住,耕種田地者,不論官民據以通敵論,處斬。」此項嚴厲措施對雙方各造成哪些影響?
(A)清廷在政治考量下,除荷蘭商人外,中外商務交通幾呈停滯狀態
(B)遷界以後,沿海百姓顛沛流離,以致不少閩粵百姓,陸續移往南洋
(C)白銀不再輸入,農民又須以銀納稅,導致許多人的破產,民生破壞甚大
(D)由於與中國貿易受阻,迫使明鄭更為積極打開與日本、東南亞等地貿易。
(A)清廷在政治考量下,除荷蘭商人外,中外商務交通幾呈停滯狀態
(B)遷界以後,沿海百姓顛沛流離,以致不少閩粵百姓,陸續移往南洋
(C)白銀不再輸入,農民又須以銀納稅,導致許多人的破產,民生破壞甚大
(D)由於與中國貿易受阻,迫使明鄭更為積極打開與日本、東南亞等地貿易。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西班牙人來臺後的十幾年,漸對臺灣興趣降低,且減少在臺駐軍,終於在1642年被荷人逐出臺灣,其原因為何? (A)清初對臺灣實施海禁政策 (B)日本實施鎖國,無利可圖 (C)菲律賓原住民的反抗 (D
- 小華的地理老師要小華在師大附中附近進行地理實察,小華於實察前應準備哪一幅比例尺的地圖,所得到的先備資料會最詳細? (A)一萬分之一 (B) 1:100,000 (C) 1/500,000 (D)
- 清廷治臺初期的政策是消極而被動的,故其行政區域的調整亦往往是因事件發生後才有所補強。請問下列臺灣所發生的各事件和行政組織的設立,彼此相關的是下列哪些組合?(A)朱一貴事件:設立淡水廳、諸羅縣 (
- 關於清代前期臺灣社會階層的敘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在社會的最上層階級是官紳文士 (B)最被輕視的是漢人社會中無田無室的「羅漢腳」 (C)社會階級中「下九流」的人太多,顯示臺灣社會中的階級感
- 有資料記載:「台灣昔日遊民,非釀亂不可為生。同治以後,有業可執。此後貧不能生者及謀重利者,已不在農村著眼。率趨於都市,以取成倍之利。故百餘年來械鬥之風,至同治以降,一時頓絕。」根據資料顯示,台灣
- 1640年代後,台灣主要是扮演怎樣的「轉運中心」角色?(A)中國蔗糖轉售 (B)台灣茶葉出口 (C)東亞香料轉售(D)日本白銀的轉口。
- 下列何者是營埔、大湖、卑南、麒麟文化的共同特徵? (A)製作粗繩紋陶 (B)開始出現定居小聚落 (C)文化呈現孤立發展 (D)社會階級分化,貧富差異出現。
-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經營情況敘述,何者正確? (A)在亞洲的各商館中,以臺灣地區的獲利最大 (B)由於日本採取鎖國政策,荷蘭東印度公司無法與日人進行交易 (C)最主要的獲利來源是進行東亞地區的
- ( )小明做了一個保溫設計:「把要保溫的東西放入小塑膠桶中加蓋,再用棉被覆蓋住。」關於此一設計,下列哪一項評語正確? (A)此設計對於「冰」等冷凍的東西無效,蓋棉被反而熔化得更快 (B)蓋棉被
- 臺灣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較舊石器時代有三大進步:已知原始農耕(種根莖類作物)、定居(聚居的村落)、製陶(粗繩紋陶)。目前所發現此期的文化遺址,以何者為代表? (A)大坌坑文化 (B)網形文化 (C
內容推薦
- 閱讀以下資料:資料一:嘉慶15年奏摺:「向例派撥班兵,原以漳、泉之兵較勝他處,用資防禦。但漳人護漳、泉人護泉,每遇械鬥之案,不免心存瞻顧,積習相沿,各分氣類。嗣後換防班兵,或可於別府各營內揀派東
- 臺灣原住民都屬南島語族,在史前時代已入居臺灣。原住民祖型文化,大致出現於金屬器時代,下列何者為是? (A)靜浦文化居民可能是阿美族的祖先 (B)圓山文化居民可能是噶瑪蘭族的祖先 (C)營埔文化居
- 關於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的特質和文風教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清代施行科舉制度,除了漢人受影響外,也肩負教化原住民責任 (B)士紳階級為了提升文化水準,對於教育推展不遺餘力 (C)清代書院是臺灣
- 某生在戶外教學時,在某鎮看到了開漳聖王廟與三山國王廟,其中三山國王廟的建廟年代早於開漳聖王廟。但根據文獻記載,該鎮是以泉州移民為主。對於這個現象,下列解釋何者最為合理?(A) 該鎮最早的開發者有
- 清領初期,漢人移墾臺灣後,泉州人居於沿海地區,漳州人居於靠內陸的平原,客家人則更往內部鄰近山地丘陵,此現象形成的原因為何? (A)與來臺先後有關(B) 與是否和平埔女子婚配有關 (C)清朝之政策
- 三、非選擇題:(共10分)清代臺灣之土地開發與水利建設,可以說跟漢人的開墾移動息息相關。請將正確答案填入適當位置:
- 荷蘭為帝國主義侵略臺灣的先鋒,其統治、經營臺灣的情況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如何? (A)因重稅剝削,導致濱田彌兵衛事件(B)大量招攬漢人來台開墾,並給予土地所有權(C)曾利用各社的長老統治原住民並
- 清代前期,康熙、乾隆兩朝的治臺政策有何異同?(A)前者治臺期間,基本上是消極政策,後者轉為積極政策 (B)前者開發臺灣的力量主要是官方,後者是民間力量 (C)前者曾經發生朱一貴事件,後者則發生林
- 上歷史課的時候,師生共同討論臺灣長濱文化,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甲生說:「長濱文化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類型」。乙生說:「新石器時代還是在原始的『刀耕火種』階段」。丙生說:「從長濱文化開始,臺灣的
- 由於遙測技術的發展,地理學者可利用高空的地球資源科技衛星來探察地表的諸多地理現象。下列哪些地理現象可以利用衛星影像來進行分析?(甲)阿里山森林火災的範圍(乙)腸病毒疫區的擴散範圍(丙)
- 商業繁榮帶動港口的興起,清領前期台灣島內及兩岸貿易快速發展。請參考下圖回答以下問題:(1)A地早在荷治、鄭氏時期即是重要港口,更是當代台灣對外唯一的正港,為台灣府治所在,A地即今日何地?
- 臺中縣石岡鄉土牛國小校園內,有塊「土牛地界碑」,是先民開發石岡地區的歷史證物,非常珍貴。清代臺灣自南而北陸續劃定的土牛紅線,在臺灣開發史上代表哪些意義? (A)其設立是因清廷承認原住民地權,防止
- 有關於清代臺灣的民變的論述,下列何者正確?(A)朱一貴事件,是三大民變中,唯一閩、客合作者 (B)林爽文事件,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民變 (C)戴潮春事件,是抗清事件中,歷時最短,清廷首次以八旗軍平定
- 清代的臺灣宗族祭拜類型,從唐山祖轉為開臺祖,背後最大的意義為何?(A)臺灣漢人移民不再重視原鄉的祖先 (B)清廷治臺政策裡面,希望漢人移民切斷與大陸的關係 (C)開臺祖比較貼近臺灣的地緣關係 (
- 清領初期,臺灣土地的開墾方式與組織,形成怎樣的租佃關係? (A)墾首制多屬集體拓墾,政府向地主即大租戶、小租戶收取租稅 (B)結首制主要發生在蘭陽平原,由各結墾戶共同拓墾,分別納供 (C) 陳賴
- 要探討全球氣候變異導致的海水面上升,欲以地理資訊系統模擬上升10公尺所可能淹沒的地區,應以何種分析最為合適? (A)疊圖分析 (B)地勢分析 (C)環域分析 (D)最近鄰分析。
- 與清代分類械鬥有關史蹟,下列哪一組合適正確的?(甲)彰化鹿港的隘門(乙)宜蘭員山隘寮(丙)台北芝山岩同歸所(丁)新竹義民廟(戊)新竹竹北「采田福地」 (A)甲乙(B) 乙丙丁 (C) 甲丙 (D
- 清代前期的臺灣社會是個移墾的社會,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逐漸進入定居的型態。請問從移墾階段過渡到定居階段,臺灣在哪些方面出現了根本上的改變?(A)人口結構由男女比例懸殊漸趨正常的分布結構 (B)職
- 清代後期板橋的林維源家族興起,並且留下一座被列為古蹟的「林家花園」,請問林維源家族照當時的社會階層分類,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A)店主 (B)地方豪強 (C)士紳 (D)洋商。
- 臺灣民俗宗教信仰除平日供奉外,在民俗節日與神誕聖日,也常舉行迎神賽會,請問:這民俗活動具有哪些特色? (A)移墾社會的迷信思想 (B)祈福求財的世俗目的 (C)具有強烈的功利取向 (D)為求福避
- (2)B地何時獲准與泉州直航對渡,一躍成為中部貨物的總吞吐港?
- 二、多重選擇題:(共15題,30%)下列有關臺灣新石器文化的敘述,何者正確? (A)大坌坑文化––––又稱「粗繩紋陶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早期 (B)圓山文化––––以貝塚聞名 (C)十三行文化–
- 大約在十八世紀中葉,隨著對大陸貿易商業的興盛,臺灣出現「郊」的組織,下列有關「郊」的論述,何者正確?(A)是由貿易地區相同的商人或從事同一類貨品貿易的商人聯合成立的組織 (B)其目的是為了避免產
- 資料一:康熙四十八年諸羅縣政府發給陳賴章墾號墾照,由他們拓墾大佳臘地方,範圍涵蓋了大部分的臺北盆地。資料二:雍正年間,開放已入臺灣之移民可以攜帶家眷來臺之申請。資料三:光緒元年沈葆楨奏請廢除渡臺
- 有一幅「比例尺 1:20,000,底邊長 公分」之地圖,現欲縮印成 公分。試問縮印後的地圖比例尺是: (A)八百分之一 (B)一千分之一 (C)四千分之一 (D)十萬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