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漢末支讖譯道行般若經時曾以「本無」、「自然」等概念來表達「性空」之義。三國支謙譯大明度經之 時,借用傳統「得意忘言」的思想與方法,提出「由言證已,當還本無」,以此來注解「得法意,以為 證」的經文。請問這種方法為何?
(A)闡述
(B)格義
(C)考據
(D)類比。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