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 臺灣歷史上第一次舉行的民主選舉是在何時?
(A) 1885 年
(B) 1935 年
(C) 1945 年
(D)1996 年。
(A) 1885 年
(B) 1935 年
(C) 1945 年
(D)1996 年。
參考答案
答案:B[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下列關係著臺灣政黨政治發展的重大事件:(甲)美麗島事件(乙)民主進步黨成立(丙)中壢事件(丁)雷震案。其正確的時間排列順序為何?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 實施雙首長制的國家,如果發生兩位行政首長分別屬於不同政黨且共同治理國家的情形時,我們稱之為「左右共治」。所謂「左右共治」是指下列哪兩種職位分屬不同政黨? (A)總統、閣揆 (B)總理、閣揆 (C
- 一、立法院於民國 97 年 4 月 25 日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 70 條及第 71 條之 1 作了那些修正?該修正對黨團協商有何影響?請分別加以說明。(25 分)
- 「清鄉」運動是怎樣性質的工作或活動? (A)日治時代,清查戶口的工作 (B)光復初期,國民政府清查人口的調查 (C)二二八事件後,國府到各地進行清查、整肅的工作 (D)日治時代,在各鄉鎮進行清
- 實施總統制的國家,分立與制衡的精神在於對權力的節制,各部門的權力運作彼此制衡。因此,國會可以透過法案議決和預算審核來牽制總統;當總統對國會所通過的議案不同意時,可以使用哪一種權,將議案送回國會再
- 對神經細胞而言,閾值的高低代表什麼意義? (A)閾值高,表示神經衝動傳遞的過程失誤率低 (B)閾值低,表示神經衝動傳遞的速度快 (C)閾值高,表示刺激程度較大才可以產生神經衝動 (D)閾值低,表示
- 實施內閣制的國家,國會選舉的勝負,決定了內閣的組成,而內閣的施政又必須向國會負責,可見國會是全國政治的核心。但是在下列何種情況下,元首可以解散國會? (A)國會對內閣舉行不信任投票通過後 (B)
- 近代實施立憲的國家多採政府分權的設計,此種作法是基於下列何種考量? (A)對掌權者的信任與尊重 (B)使人民得以分享統治權 (C)不同部門相互節制,可以避免腐化 (D)紓解人事任用壓力,增加就業
- 我國制定通過的《遊說法》於2008年8月8日正式上路,該法明文規定遊說者與被遊說者的資格,未來進行遊說將採強制揭露,不僅遊說者必須登記,被遊說者也有提醒登記的義務,違者將處以罰鍰。請問《遊說法》
- 法國為了改進第三、第四共和時期內閣不穩定與政府無能的缺點,而在第五共和憲法中加入強化總統職權、維持內閣制的基本架構。1962年總統改為公民直選,賦予總統民意基礎,在戴高樂總統的強勢作為下,內閣總
內容推薦
- 民國 60 年代起,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楊青矗等人帶動了鄉土文學的風潮,於是在文壇上掀起了討論寫作方向和路線的熱潮,官方文藝作家彭歌、余光中為文點名批判陳映真、王拓、尉天聰等鄉土文學作家,
- 請問在哪一年修正的「臨時條款」中,制定定期改選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制度,開啟本土政治菁英參與中央事務的固定管道,並補強政府的民意基礎? (A)民國 37 年 (B)民國 49 年 (C)民國 6
- 行憲後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於民國 36 年年底選出後,至何時才結束最後一年的任期,而使臺灣中央民意代表邁向定期改選的新紀元? (A)民國 61 年 (B)民國 68 年 (C)民國 75 年 (
- 日治時期體制內的政治抗爭於何時落幕? (A)歐戰後,同化政策推動之時 (B)中日戰爭爆發後,地方自治聯盟解散 (C) 1927 年臺灣文化協會分裂時 (D) 1931 年臺灣民眾黨被禁時。
- 請從下列針對『內閣制:總統制:雙首長制』的類比敘述,選出「不正確」的組合選項: (A)國會主治:總統主治:雙元首長 (B)虛位元首:實權元首:元首民選 (C)由多數黨組閣:總統任命官員,官員向總
- 民國 70 年代開始出現「新電影」,年輕導演們創作出《兒子的大玩偶》、《風櫃來的人》等新風格的影片,它們彰顯出 (A)對祖國大陸的眷戀情懷 (B)健康寫實道德教化的價值內涵 (C)本土人文的關
- 下列何事之後,「組黨」成為臺灣政壇的禁忌? (A)雷震案 (B)中壢事件 (C)美麗島事件 (D)二二八事件。
- 某位美國總統曾發表聲明:「……臺灣若落入共產主義者手中,將直接影響到太平洋地區的安全。……臺灣將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的安全恢復,及對日本的和平條約成立後,或者聯合國予以考慮,才能確定。」請
- 「我連署,因為我支持!」從第七次「請願」開始,連署書改為一人一張、單獨簽名的格式,以擴大連署人數,爭取各階層民眾的支持;請問這樣的行動出現於下列哪一個時段? (A) 1895 ~ 1910年代
- 歷經七次修憲,我國中央政府體制已產生重大變化,就目前運行的憲政體制而言,我國的政體究竟是傾向「總統制」或「內閣制」,下列討論,何者較為適當? (A)行政院長由立法院同意產生,所以偏向「內閣制」
- 有一作曲家因反對一味崇尚西洋音樂而致力於鄉土音樂創作,留下〈望春風〉、〈雨夜花〉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歌謠,也反映時代心聲。請問該作曲家是何人? (A)江文也 (B)鄧雨賢 (C)羅文聰 (D)李臨
- 民國 60 年聯合國允許中共入會之原因為 (A)中共實行四個現代化,經濟有所改善 (B)我未遵守〈聯合國憲章〉 (C)美國企圖拉攏中共以制衡蘇聯 (D)中共提供廣大的貿易市場。
- 關於「臺灣海峽中立化」政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何項歷史事件所造成的? (A)民國 39 年韓戰的爆發 (B)民國 62 年越南停戰協議的生效 (C)民國 85 年首次總統民選時提出 (D)民國
- 日治時期有一個醫生在臺北大安醫院看診,他一邊幫病人看病,一邊跟人聊天。他談到日本政府對臺灣人的壓迫,他大聲呼籲臺灣人民應該有自己的政黨,成立自己的議會,實踐民族自決的理想,請問此人最有可能是 (
- 二、題組題不丹於2008年3月24日首次舉行民主選舉,成為全球最新的民主國家。但這場大選,47個議席中有44席被同一黨拿下,形成壟斷局面。掌握絕對權力的執政黨不但有權修憲,甚至可廢除王室,原本對民主制
- 她出身於新竹香山世家,具有良好的書香背景,遠赴日本東京女子美術學校習畫藝,是日治時期臺灣女子學畫的第一人,請問這位日治時期出名的女畫家是何人? (A)陳進 (B)謝雪紅 (C)蔡惠如 (D)陳
- 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曾與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會晤,當時在這一次的對話中,鄧第一次提出的名詞,而這個名詞影響日後兩岸的關係,請問這個名詞為何? (A)「結束敵對狀態」 (B)「一國兩制」 (C)「
- 下列何者應是 1951 年〈舊金山和約〉的主要內容? (A)日本應將臺灣、澎湖交還中華民國政府(B)日本放棄在臺灣的權利、權限及請求權 (C)臺灣人民有獨立自主的主權 (D)臺灣應交由國際託管
- 行憲後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於民國 36 年年底選出後,至何時才結束最後一年的任期,而使臺灣中央民意代表邁向定期改選的新紀元? (A)民國 61 年 (B)民國 68 年 (C)民國 75 年 (D
- 未來不丹政府體制的運作,將「不會」出現下列哪一種現象? (A)內閣由國會議員選舉中獲得過半數席次的政黨組成,並對國會負責 (B)行政權與立法權採分立制,故首相和內閣閣員不得由國會議員兼任
- 在《台灣民報》上呼籲台灣青年要「改造社會」,希望台灣青年把“陳腐頹喪的文學界洗刷一新的是(A)黃呈聰(B)張我軍(C)楊逵(D)吳新榮
- 在動員戡亂體制下,下列哪一機構的設立,是總統擴權的重要象徵? (A)國防會議 (B)國家安全會議 (C)國家總動員委員會 (D)國家建設計畫委員會。
- 16 一部小說描述:載滿美軍到臺灣休假的美國軍艦停泊在基隆港,許多人開始學習洋涇濱的英語,熱誠招待美軍,以賺取外匯。這個現象最可能是哪一個時期? (A)太平洋戰爭後期 (B)韓戰時期(C)越戰時期 (
- 經常身穿臺灣衫,以臺灣方言俚語描寫臺灣庶民社會,表現「文言一體,手口一致」鄉土文學特色的是(A)賴和(B)楊逵(C)陳進(D)張我軍
- 不丹人民對民主制度仍充滿疑慮,甚至抗拒。其實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民主政治在施行上,同樣也遭遇困境與限制。有關施行民主政治的限制,包括: (甲)多數決必定造成少數被犧牲 (乙)選舉花費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