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1. 有一外國人來到中國的某大城市經商,他發現此一都市「同業商店都集中同一街巷」且「商店街的外面有圍牆,四面開門,朝夕關閉,月沒後還必須停止營業,商業不得自由發展」,「城市街道碁石櫛比,街衢繩直」。請問:他所看到的都市應是何者?
(A)唐代的長安
(B)北宋的汴京
(C)南宋的臨安
(D)元代的大都。
(A)唐代的長安
(B)北宋的汴京
(C)南宋的臨安
(D)元代的大都。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有四個學生討論某個時期的經濟發展,但其中有一位所討論的時代與其他三位不同,請你辨別是哪一個人? (A)甲生:「自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稻。」 (B)乙生:「此時出現南北飲食交流的情形。」 (C)丙生
- 下列關於基督教分裂的敘述,哪一個選項內容是「錯誤」的? (A)東、西方的距離和缺乏接觸,因而造成雙方主張的分歧 (B)東方主張使用聖像,西方堅決反對,因而造成激烈的衝突 (C)在語言的使用上,
- 關於右圖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此為中世紀時期東羅馬帝國境內的鄉村(B)此模式稱為「莊園」,是自給自足式的經濟(C)農作物的耕作採用輪耕法(D)領主具有政教合一的色彩,整塊土地皆是采邑(
- 史書記載:「漢官之制,自平州人不樂為猛安謀克之官,始置長吏以下。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於廣寧,尚踵遼南院之舊。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請問:這應該是哪一本史書? (A)《新唐書》
- 拜占庭帝國時代的藝術特色,其主要的表現精神在於下列何者?(A)發揚世俗精神,以人為主要著眼點 (B)為求彰顯教義,以宗教為最終目的(C)為了捕捉和諧與理想的形象 (D)特別強調情緒與動作的誇張
- 閱讀下列資料一、二兩段資料,請選出正確的相關敘述: (A)常鞏才家因母親守寡不用繳交租調 (B)武周時已出現授田不足的現象,所以人民可以減賦或免稅 (C)如果這兩戶人家均棄田或棄家去投靠大地主,事
-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如何?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此為白居易的詩句,說明哪一種賦稅制度已經實施? (A)租庸調制 (B)兩稅法 (C)攤丁入畝 (
- λ下圖是1789年10月5日,巴黎婦女舉行示威遊行,前進凡爾賽宮的圖片,請依據圖片回答下列三題:【題組】49這張圖片可以顯示出什麼意義?(A)法國重男輕女很嚴重 (B)法國婦女愛國不落人後 (C)法國
- 三十年宗教戰爭及其後簽訂的《西發利亞和約》,對歐洲影響深遠。下列何者為是? (A)英國為戰爭中的最大贏家 (B)西班牙戰敗沒落 (C)日耳曼飽受戰火摧殘,政治分崩離析 (D)現代歐洲列國制度建立
- 在某一本美國大學「西洋中古史」教科書中,對基督教與羅馬帝國關係的敘述如下:「通常,帝國政府泰然地容忍在帝國內成長起來的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宗教生活,而基督也沒有指引他的追隨者去攻擊政府當局。確實
內容推薦
- 西歐宗教改革運動後產生許多新教派,通稱「基督新教」。他們雖然派別不同,卻有些共通理念? (A)崇拜方式複雜,教堂布置華麗莊重 (B)認為個人可透過聖經直接與上帝交流 (C)奉聖經為最高信仰權威
- 導演在構思一部電影劇本,故事描寫近代以來中國工業遭洋人控制的情況。劇中,一位鄉下青年到大城市謀生,看到洋人的工廠林立,中國人的工廠日減,最後,他進入一家洋人開設的工廠工作。這個故事的場景應該安
- 美國學者羅斯托夫采夫所著《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認為羅馬帝國之所以衰亡,是因為平民階級想要分享貴族的生活方式;英國學者吉朋所著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卻認為羅馬帝國之所以衰亡,是因為基督教的興起,使
- 臺灣經濟高度成長是在1965~1974年期間,此時經濟策略或政策為何? (A)進口替代 (B)出口導向(或擴張) (C)產業升級 (D)經濟自由化。
- 清末時,面對外力的大舉入侵,中國有被瓜分的危機,有志人士紛紛呼籲改革,加上清朝自身,使得政治出現了三派勢力,分別是:守舊派、維新派及革命派。試從下列選項中,挑出屬於守舊派的言論? (A)能變則
- 1830年歐洲一位國王被「王冠遮瞎了眼」。一心想恢復專制王權,所以頒法令解散國會,並嚴禁言論自由,導致人民起而反抗,被迫退位。請問他是?(A)拿破崙三世 (B)查理十世 (C)路易十六 (D)
- 一次戰後,1920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哈定,他最可能在演講詞中提及的言論應是? (A)政府最主要任務是提振投資意願 (B)美國最欠缺社會福利 (C)美國參與其他地區戰爭是不智的 (D)
- 引起日本人民族意識高漲,開啟日本「大政奉還」原因為?(A)傳教士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B)幕府晚期封建勢力的挑戰 (C)美國叩關 (D)中國鴉片戰爭戰敗刺激。
- 某份協約的前言是:「大日本帝國政府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希望兩國互相尊重其本來的特質,在以道義為基礎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共同理想下,互為善鄰,緊密合作,以確立東亞的永久和平,並希望以此為核心,而貢獻於
- 「□使蔣中正連選連任,成為終身制總統,民間於是以『于右任』、『趙麗蓮』、『吳三連』來嘲諷此一現象。」上述短文中的□應是指 (A)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B)戒嚴令 (C)中華民國憲法 (D)中美
-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領事裁判權」是? (A)中英兩國人民糾紛均由英領事審理 (B)英人在中國犯法由中國領事審判 (C)英人在中國犯罪由英國領事依中國法律審判 (D)英人在中國犯罪不受中國法律制裁,
- 亞爾薩斯代表大聲疾呼:「我們願喚醒同胞,共同起來,一致反抗一切宰制亞爾薩斯、洛林的條約與行為。我們宣告亞爾薩斯、洛林不可侵犯的權利。」這段話與哪一戰爭有關? (A)克里米亞戰爭 (B)薩奧戰爭 (
- 美國總統林肯曾對□的作者說:「你這小婦人竟挑起一場戰爭。」這部□亦震撼1852年後的整個美國。請問□小說對美國1861~1865年內戰之勝負最具影響力? (A)《雙城記》 (B)《戰地鐘聲》 (
- 1980 年 5 月 5 日,某位中共領導人針對「建設社會主義」議題發表談話。「根據我們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是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
- 臺灣在 1951 及 1953 年分三階段實施土地改革。以下是一位美國學者對土地改革所作的描述:「就這樣,幾乎在一夜之間臺灣鄉下不再受一小撮大地主壓迫,而形成一大群小規模自耕農當家,到
- 政府成立新竹和臺南科學園區,其主因為何? (A)解決大量勞工失業的問題 (B)發展重化工業 (C)跳脫二元化的市場結構 (D)發展技術密集的工業。
- 鴉片戰爭前,清朝對待外商的描述正確的是?(A)外商與其眷屬居住在通商口岸 (B)外商在中國犯法,交由外商母國法辦 (C)買賣需由行商代理 (D)可自由到中國內陸貿易經商。
- 1838年,英國發起了「憲章運動」,主張成年男子普選權、祕密投票、廢除選舉財產限制……等。從這些主張研判,此一運動的階級屬性與思想立場為何? (A)中產階級;自由主義 (B)工人階級;社會主義
- ※題組:●史料記載:「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請問:【題組】這段文字最有可能
- 吳濁流的短篇作品〈三八淚〉中,描述那位辛苦攢錢、捨不得花用,也從未注意物價與幣值波動的牛皮哥,原以為錢是愈存愈多,背了一大箱舊臺幣,結果只換得四十元的震撼。據此內容判斷這篇故事的時代背景應是下列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面臨著「世界經濟大恐慌」的挑戰,美、英、法等國仍保持原有的民主政治;但德、義、日三國卻走上獨裁之路,其原因是 (A)美、英、法為民主國家,政權操在國會手中,不可能走向獨裁
- 請問1920年代,歐洲的西班牙與兩西西里皆有自由主義的政變,但分別被法國與奧匈帝國鎮壓而失敗。請問法國與奧匈帝國出兵的依據是? (A)維也納會議 (B)神聖同盟 (C)四國同盟 (D)特拉波議定書
- ( )從政黨的特質加以考察,以下選項何者可能是義大利法西斯黨的政治信條? (A) 自由、平等、博愛 (B) 信仰、服從、戰鬥 (C) 民有、民治、民享 (D) 生命、自由、財產
- 【題組】「元晦」是指哪一位學者? (A)朱熹 (B)王陽明 (C)陸九淵 (D)呂祖謙。
- 1960 年代臺灣採行「出口導向」的經濟路線,當時,是哪一國提供了臺灣出口品的主要市場,對工業化發展可謂是無法或缺的存在? (A)美國 (B)日本 (C)韓國 (D)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