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鴉片戰爭前,清朝對待外商的描述正確的是?
(A)外商與其眷屬居住在通商口岸
(B)外商在中國犯法,交由外商母國法辦
(C)買賣需由行商代理
(D)可自由到中國內陸貿易經商。
(A)外商與其眷屬居住在通商口岸
(B)外商在中國犯法,交由外商母國法辦
(C)買賣需由行商代理
(D)可自由到中國內陸貿易經商。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臺灣在 1951 及 1953 年分三階段實施土地改革。以下是一位美國學者對土地改革所作的描述:「就這樣,幾乎在一夜之間臺灣鄉下不再受一小撮大地主壓迫,而形成一大群小規模自耕農當家,到
- 1980 年 5 月 5 日,某位中共領導人針對「建設社會主義」議題發表談話。「根據我們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是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
- 美國總統林肯曾對□的作者說:「你這小婦人竟挑起一場戰爭。」這部□亦震撼1852年後的整個美國。請問□小說對美國1861~1865年內戰之勝負最具影響力? (A)《雙城記》 (B)《戰地鐘聲》 (
- 亞爾薩斯代表大聲疾呼:「我們願喚醒同胞,共同起來,一致反抗一切宰制亞爾薩斯、洛林的條約與行為。我們宣告亞爾薩斯、洛林不可侵犯的權利。」這段話與哪一戰爭有關? (A)克里米亞戰爭 (B)薩奧戰爭 (
-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領事裁判權」是? (A)中英兩國人民糾紛均由英領事審理 (B)英人在中國犯法由中國領事審判 (C)英人在中國犯罪由英國領事依中國法律審判 (D)英人在中國犯罪不受中國法律制裁,
- 「□使蔣中正連選連任,成為終身制總統,民間於是以『于右任』、『趙麗蓮』、『吳三連』來嘲諷此一現象。」上述短文中的□應是指 (A)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B)戒嚴令 (C)中華民國憲法 (D)中美
- 某份協約的前言是:「大日本帝國政府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希望兩國互相尊重其本來的特質,在以道義為基礎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共同理想下,互為善鄰,緊密合作,以確立東亞的永久和平,並希望以此為核心,而貢獻於
- 引起日本人民族意識高漲,開啟日本「大政奉還」原因為?(A)傳教士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B)幕府晚期封建勢力的挑戰 (C)美國叩關 (D)中國鴉片戰爭戰敗刺激。
- 一次戰後,1920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哈定,他最可能在演講詞中提及的言論應是? (A)政府最主要任務是提振投資意願 (B)美國最欠缺社會福利 (C)美國參與其他地區戰爭是不智的 (D)
- 1830年歐洲一位國王被「王冠遮瞎了眼」。一心想恢復專制王權,所以頒法令解散國會,並嚴禁言論自由,導致人民起而反抗,被迫退位。請問他是?(A)拿破崙三世 (B)查理十世 (C)路易十六 (D)
內容推薦
- ※題組:●史料記載:「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請問:【題組】這段文字最有可能
- 吳濁流的短篇作品〈三八淚〉中,描述那位辛苦攢錢、捨不得花用,也從未注意物價與幣值波動的牛皮哥,原以為錢是愈存愈多,背了一大箱舊臺幣,結果只換得四十元的震撼。據此內容判斷這篇故事的時代背景應是下列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面臨著「世界經濟大恐慌」的挑戰,美、英、法等國仍保持原有的民主政治;但德、義、日三國卻走上獨裁之路,其原因是 (A)美、英、法為民主國家,政權操在國會手中,不可能走向獨裁
- 請問1920年代,歐洲的西班牙與兩西西里皆有自由主義的政變,但分別被法國與奧匈帝國鎮壓而失敗。請問法國與奧匈帝國出兵的依據是? (A)維也納會議 (B)神聖同盟 (C)四國同盟 (D)特拉波議定書
- ( )從政黨的特質加以考察,以下選項何者可能是義大利法西斯黨的政治信條? (A) 自由、平等、博愛 (B) 信仰、服從、戰鬥 (C) 民有、民治、民享 (D) 生命、自由、財產
- 【題組】「元晦」是指哪一位學者? (A)朱熹 (B)王陽明 (C)陸九淵 (D)呂祖謙。
- 1960 年代臺灣採行「出口導向」的經濟路線,當時,是哪一國提供了臺灣出口品的主要市場,對工業化發展可謂是無法或缺的存在? (A)美國 (B)日本 (C)韓國 (D)越南。
- ( )一個國家外債過多,財政結構不健全時,常會有貨幣貶值的危機,近年南韓就曾面臨這樣的風暴。下表是1914~1923年之間,一銀行對基本國貨幣與某外貨幣的匯率所做的統計。請問這是那兩種貨幣的匯率?
- 19世紀新帝國主義的西方國家,宰制亞、非而不覺愧疚,主因是他們在哪種學說中找到理論支持? (A)馬克斯主義 (B)社會達爾文主義 (C)社會主義 (D)保守主義。
- ( )德國與義大利在一次大戰之後都衍生了極權政治,請問二者有何共同背景? (A) 二者都是戰敗國 (B) 二者的經濟都陷入困境 (C) 二者都仇視猶太人 (D) 二者都是共和政體的失敗作品
- ●早期的民族國家又稱為「新君主制」。在王室的領導下,有極明顯的中央集權現象,對內積極打擊分裂勢力,對外則抗拒強權的威脅,以維持國家主權的獨立。請問:【題組】由於集權中央,為了解決繁瑣的政務,政府
- 在巴比倫史詩《基爾迦曼》裡敘述英雄基爾迦曼的諸多事蹟,以及他為拯救其友恩基杜(Enkidu)所歷經的種種冒險。其中有一段詩句是這樣寫的:「啊,基爾迦曼,為什麼要東奔西走?你所尋求的永生是沒有的
- 「清鄉」是怎樣性質的工作或活動? (A)日治時代,在各鄉鎮進行清潔的工作 (B)光復初期,國民政府清點人口的調查 (C)二二八事件前,在各鄉鎮進行清查的工作 (D)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到各地進行
- 英國「1832年國會政革法案」被認為是英國民主政治的一大進步,這是因為它 (A)廢除奴隸制度 (B)使全國人民都獲得選舉權 (C)使小康的中等階級獲得選舉權 (D)造成兩黨政治。
- 義大利在統一後,提倡工商業,但整個社會繁榮的果實,實際上卻落入哪一階層的手中? (A)中產階級 (B)工人和農民 (C)土地貴族轉成的資本家 (D)官僚體系。
- 【題組】關於新君主制近代國家的特色敘述,何者說明錯誤? (A)為了負擔支出,國家透過封建貴族或莊園領主,向一般老百姓抽稅 (B)由國家支薪的專業官僚協助國王治理國家 (C)職業化的常備軍隊出現,
- 高雄陳家、鹿港辜家因為什麼事情從大地主變成工商鉅子? (A)幣制改革促使地主拋售土地而改營工商企業(B)以經營農業的盈餘轉而投資政府工商業部門 (C)為補償地主損失,政府給予實物債券和股票 (D
- 在一個政治案件的審判法庭上,有如下的對答:法官:「當初你們五人(按:黃信介、施明德、姚嘉文、張俊宏、許信良)一起討論要辦雜誌嗎?」施:「辦雜誌是其中一項。」法官:「目的是什麼?」施:「我們辦雜誌目
- 朱拉隆功曾說:「我希望有天我的王朝裡,每個人都成為自由人;……從元首到普通人民子弟,都應受到平等教育。」由於他有此理念,所以他堅持推行什麼改革? (A)廢除賤民階級 (B)廢除奴隸制度 (C)推行
- 光緒25年,美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主訴求為? (A)為挽救中國將被瓜分 (B)呼籲中國主權開放,使各國在華「利益均霑」 (C)呼籲清廷沿海港口全部開放以利各國貿易 (D)呼籲列強打開勢力範圍的
- 二、多選題:清代黃叔璥在《臺海使槎錄》記載:「蓋自紅夷至臺,就中土之遺民,今之耕田輸租,以受種十畝之田為一甲,分別上、中、下則徵粟,其陂塘修築之費,耕牛、農具、種籽,皆紅夷資給,故曰『王田』。亦
- 臺灣經濟在民國 54~民國 62 年期間成長,此時經濟策略或政策為何? (A)經濟重建 (B)第一次進口替代 (C)出口擴張 (D)第二次進口替代。
- 政府遷臺之後,臺灣民眾曾有三十年左右時間,未能享有充分的出版、組黨、出國等自由民權,這主要是受到下列哪種法令的影響? (A)動員戡亂臨時條款 (B)訓政時期約法 (C)抗戰建國綱領 (D)戒嚴法。
- 英國因商貿問題,首次在乾隆58年(1793)派遣使節團來華交涉,但為何遲至嘉慶21年(1816)相距20餘年後,才再度派使節團來華? (A)國內正值愛爾蘭內亂 (B)勞工運動興起,自顧不暇 (C)
- 隨工業革命進展與深化,歐洲出現新的財富型態與權力分配;中產階級擁有雄厚的財富,實力不斷壯大。請問他們因為接受了哪種思想,因此主張政治改革,分享政治權力? (A)人文主義 (B)理性主義 (C)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