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請根據文章的內容,回答第 30 題
知識分子都具有理想主義者的傾向,文學工作者由於敏銳的感性,這種傾向尤為強烈。文學要求一個人心智才最高度的發揮,因此,他首先要追求的就是自由,這是創作的要件,有了自由,未必能保證就有好的作品,但是,沒有自由,就有好作品也無法傳播,蘇俄與中共皆可為明證。文學是個人心靈活動的結晶,不能依公式而創作,更不是因階級成份而劃定品質的產品,文學以語文為工具來表達、來反映人生,人生與世情波光交會,複雜萬狀,在有苦有樂的人生中,作家常常因現實之不如理想而感到不滿足:有些不滿足是常人所覺不到的,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間自是有情癡,此事不關風與目」之類,有些不滿足是針對廣大的社會,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國夢裡人」之類,作家因為懷著如許深的憂患,如許廣的關心,所以便為「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永逺不滿足的現實批判者。文學可以構成一個自足的系統,同時也可以向外延伸而發生影響,易經上已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話,也包括文學在「敷施教化」的過程中發生積極作的含義。文學作品之能用來作為政治思想、社會主張,甚至宗教教義的傳播工具,古今中外屢見不鮮,然而,這種社會影響並不是評鑑高下的唯一標準;也不是作家心目中的唯一任務,他關心的,毋寧首先是對作品的忠誠和完美的要求。唐代詩人,杜、李並稱,據白居易的評語,「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篇,至於貫穿今古,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塞蘆子、留花門之章、「未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亦不過十三、十四首,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註:白居易,<與元九書>,見《中國文學批評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第12頁。)作家寫甚麼,如何寫,他自己應該享有自由,同時也為其作品去負全部的責任,本文完全是就文論文,字宇有根據;但我的重點不在詰責這三位作者負甚麼責任,而秖是希望他們能以更負責的態度去寫作,不要太藐讀者。然而,自由不是絕對的,作家的自由要受到道德、法律,尤其是他自己的約束,作家的讚美與批判,在他內心中都有一個標準,這便是他的中心信仰與理想的極政,文學以人生全景為材料,以人性為依歸,千殊萭化,豈可一概而論?用階級觀點來限制文學,正如階級觀點來推行政治一樣,都是走不通的絕路。我全心贊成自由,也正是為了自由,我認為階級論調是有害的,應該加以駁正,這還不秖是由於反共的國策,同時也為了文學的自由。我是自由的,但享有自由的人必須要珍惜自己的自由,尊重他人的自由,自由的文學有沒有限度?這個問題首先應訴諸作家個人的良知,我不贊成文學淪為政治的工具,我反對文學淪為敵人的工具。如果不辨善惡,秖講階級,不承認普遍的人性,哪裡還有文學?(資料出處:彭歌,《聯合報副刊》,1977/08/19。)

28.上文提及「不贊成文學淪為政治的工具,我更反對文學淪為敵人的工具。」此處的敵人最有可能是指下列何者?
(A)中國大陸共產勢力的威脅
(B)西方美式文化強行入侵
(C)工農群眾反政府的示威遊行
(D)日本殖民下的遺毒。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