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2-34 題,仍需將答案畫在答案卡上,否則不予計分。  近期《麻醉風暴 2》上演,除在影視圈掀起熱潮,也開展了一波醫療與麻醉專業的討論。約莫在此刻,一則「弟子集資 2 千萬送妙禪勞斯萊斯跑車」的新聞迅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討論或予以嗤之以鼻皆有。這兩起近期熱門事件看似關連不大,但細心留意的話,或許可發現隱含其中的關鍵詞——「麻醉」。  醫療的麻醉,心靈的麻醉,人類的歷史隨著醫療技術的進展與物質生活的享受後,有其各自不同的文明程度與傷口。如果曾有過手術麻醉的經驗,相信可以立刻體認到,這是一種超越自然的經驗,是自然世界裡不存在的經驗。有過這種體會的人,也都能聯想到科學的進步對人類生活的改變,文明對人類福祉的巨大貢獻。回顧歷史,在十九、廿世紀之間,科學快速發展的時代,化學家們尋找各種可以作為藥物的獨特物質,其中一個偉大的化學家——霍夫曼,成功地合成了原本只能從植物中提取的乙醯水楊酸,他和他服務的拜耳公司將這個產品命名為「阿斯匹靈」,並且申請了商標專利,直到現在,阿斯匹靈還是全球最普遍的藥物。這項化學工業上的創新,也讓拜耳成為化學和製藥工業的巨擘。 他們同時也合成了另一種產品「二乙醯嗎啡」,這是一種結構類似嗎啡的化學物質,拜耳和霍夫曼認為此產品有嗎啡的效果,卻沒有嗎啡的毒性,是一種神奇的藥物,所以把它命名為heroin,字根來自 hero(英雄),他們認為該產品比阿斯匹靈更傳奇、更「英雄」。heroin 迅速銷售至全球,而到了東方則被譯成「海洛因」,當時任何人都可在藥局買到,甚至可讓嬰兒服用以停止哭鬧。時至今日,海洛因已是一級毒品,販賣或運輸者皆處死刑,而它的兄弟阿斯匹靈卻還在造福人類。 同樣的,在人類思想文明的歷史上,也有一些重要卻帶有爭議的里程碑,例如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提到「宗教是大眾的鴉片」。前幾日妙禪和勞斯萊斯的新聞,就讓我想到馬克思的這句話。有人說妙禪師父「接住」了那些在社會的裂縫中墜落的人們。我對這種說法不很同意,不能說嗤之以鼻,但總覺得錯了。 真正接住墜落的人的,是慈善事業,他們接住的才是真正正在墜落的人︰流落街頭的無家可歸者、被拋棄的嬰兒、付不起醫藥費的病人、缺少教育資源的偏鄉兒童、被歧視的外勞、被壓迫的弱勢者,這些才是真正應被「接住」的,服務中產階級的宗教則不是。 這些自稱「宗教」的團體,其實只是在販賣馬克思所說的鴉片,只是在販賣合法的精神毒品而已。用「從社會的裂縫中墜落的無助人們」來形容那些精神空虛的市民不是什麼創見,正確地說,這些人是異化的結果、疏離的靈魂。——節選自 106.9.15《鳴人堂》,二谷先生執筆:《宗教與慈善,是阿斯匹靈還是海洛因?》
32.本文作者認為,真正對弱勢族群,以及需要幫助的人有貢獻的是
(A)慈善事業
(B)撫慰人心的宗教
(C)馬克思的《資本論》
(D)麻醉人心的言論和藥物。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