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3. 過去台灣民主被認為只具形式、未能深化,一大原因是社會只有「選民」、缺少「公民」。因反服貿而興起的太陽花社運,讓不少台灣人在街頭中實習了公民政治,瞭解民主不是只有手中的一票,還必須努力地參與政策制定。「公民」因此代表公共領域中的集體組織,具有理性討論和主動政治參與的意義,這正是Habermas(1929)所謂的公共領域的體現。同時也運用了網路科技,讓私領域的人們集結成公眾進行辯論。這些辯論促使服貿協議的簽定,成為一個熱門議題,更多人因此主動尋求更多的資訊,對此議題進行更深入的理解。以上敘述,針對台灣民主的運作與轉變,其對應西方的民主理論為何?
(A) 菁英民主理論→審議民主理論
(B) 古典民主理論→審議民主理論
(C) 審議民主理論→多元民主理論
(D) 菁英民主理論→古典民主理論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非常困難0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