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請閱讀以下文章,並回答46〜48題 :從定居多年的臺中市隻身至淡水鎮求 學 ,應該稱得上是遠赴異鄉了。當時鎮上只有兩條街' 學校則在山上,四周皆是榛莽,旁僅一小徑。循路入山,林竹蓊鬱 ,輒恐迷途。但說也奇怪,我對此殊不覺其為荒僻,也不覺得我是離了鄉背了井 。淡水是偏僻的小鎮,河海交接於山脈連脊之處。在這山,矣河口的小鎮住著的,乃是樵於山、耕於野、漁於江海、旅於釁舍的人們。在港邊,斜陽殘照,船民張曬著漁網、船楫雜陳,空氣中散發著腥澀和慵懶的氣味,旅客閒步於河堤上,偶有野狗及醉漢躺在岸邊。這 ,正是流浪者最好的休憩所,自然美景,襯托著一個沒落的漁 港 。小鎮的歷史極其姮赫。清朝曾把整個臺灣北部劃稱「淡水廳」 '可見淡水即是北臺灣的重心。當時朦縫縱橫、商賈雲集,海輪直達於猛卿,軍事上又為臺灣海峽之 鑰 ,其盛況雖僅存於史料及傳說中,卻不難想像。這裡就像我幼時住過的吳鸞挤公 館 ,花事已歇,曾經滄海。繁華如舟楫駛過歷史的波流,現在只剩下斑駁的船身以及風霜的刻痕,擱淺在沙灘上,等待夕陽、月光和詩人畫師的眼睛前來憑弔。鎮上有英國的領事館、中法戰爭時的炮臺、荷蘭人的鐘樓、洋行的街市 ' 汀州人的會館、清水巖落鼻祖師,也有閱世滄桑的老人茶室。歷史感,猶如小城的霧氣»氤氫瀰漫»把每個人都裹入其中。我沉浸於歷史的廢園中*在小鎮崎嘔的石板街上»品味出特殊的土地情感。為什麼特殊呢?盛 是 歷 史 性 的 城 鎮 ,關聯著臺灣史,然而它的風格是雜糅的 。原本該地除了採硫磺的工人以外,並無速人居住,後來漢人漸盛,原住民歸化,遂成一特殊之世界。再加上洋人來此經商,乃至建立埠口,闢地領事,又使淡水成_ 特殊地域。古城今鎮、舊樓新街完全混糅在一塊兒。我從這裡捫摸到歷史,而這裡也就是我生活的現實場界。在這兒,古 的 、洋的東西,也格外顯露了它異於現世的情調,讓我居處遊憩於此,宛若置身異邦。而這樣的地方1 才使我有了鄉居之感。它的歷史感、頹廢勁,呼喚了我早年的記 憶 ,令我對之異常熟悉,亦頗為迷戀。何況 > 海口河港向來即是旅人的驛站,事實上也是他們的宿命。港口的燈火、旅棧的酒飯、月下旅人隨興而發的歌聲、船孃漁父的溫慰笑語,便是流浪者棲住的夢鄉。而羈泊暫宿,亦不妨即此是鄉。—— 改寫自龔 鵬 程 〈失鄉〉
46.根據本文,逢丞曾經是個沒落的漁港。晝線處的文句,何者最能夠呈顯當時沒落 的氣氛?
(A)①
(B)②
(C)③
(D)④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