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關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歷史,何者敘述正確?
(A)在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滅掉神聖羅馬帝國
(B)因為他們干擾基督徒朝聖,引發了十字軍東征
(C)鄂圖曼帝國是個高度封建化的國家,各級封君都擁有強大的軍隊,鞏衛中央的蘇丹
(D)這個國家興起時,歐洲正苦於百年戰爭與黑死病、政教衝突,讓她有機會迅速坐大
(A)在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滅掉神聖羅馬帝國
(B)因為他們干擾基督徒朝聖,引發了十字軍東征
(C)鄂圖曼帝國是個高度封建化的國家,各級封君都擁有強大的軍隊,鞏衛中央的蘇丹
(D)這個國家興起時,歐洲正苦於百年戰爭與黑死病、政教衝突,讓她有機會迅速坐大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625
統計:A(5),B(0),C(0),D(2),E(0)
內容推薦
- 印度史上著名的蒙兀兒王朝,有位君王將波斯的伊斯蘭文化融進印度文化,發展出新的印度文化。請問:這是哪一位君王? (A)沙賈汗 (B)帖木兒 (C)阿克巴 (D)巴布爾
- 俄羅斯在彼得大帝之時,為了東西伯利亞問題,遣使東來,與中國會面於尼布楚城,開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首次正式接觸的記錄。當時中國的皇帝為何?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神宗萬曆皇帝 (C)清聖祖康熙
- 中古大學基本上是一種學人「基爾特」,乃教師或學生為保護自身權益而組成的一種社團。請問:下列何者不是組織的目的? (A)拒絕教廷頒發的「特許狀」 (B)抵制市民任意調漲房租 (C)確保良好教學品質
- 十七世紀初葉,哪一個歐洲國家因為實行宗教寬容,再加上其政治體制合理,使其國力扶搖直上,奪取了好望角、錫蘭,控制了印度沿岸、麻六甲、爪哇等地,商船船數傲視全歐,有「海上的馬車伕」之譽? (A)西班牙
- 塞爾柱土耳其人在十一世紀中葉幫助阿拔斯王朝翦除波斯勢力後,成了伊斯蘭世界的新主人,他們盛極一時,且引發了十字軍東征。但十字軍未能將其擊潰。請問:他們是亡於何人之手? (A)鄂圖曼土耳其人 (B)
- 十七至十八世紀,東西方都出現了雄才大略的君主,像法國的路易十四、中國有康熙皇帝,那時俄羅斯則有哪一位皇帝,在他的統治之下,俄國的探險隊深入西伯利亞,還經由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成了世界上疆土最
- 一幅圖畫上描繪著人類求知過程的「知識山」,一路逐級而上,分別是語法、數學、邏輯、音樂、天文、幾何、修辭,在頂峰則是神學。這種概念最可能出現在: (A)西元前二世紀的耶路撒冷 (B)西元三世紀的亞
- 十六世紀,歐洲所發生的物價革命(Price Revolution)是指什麼? (A)歐洲各國在百年間接受教會調降物價,對工商業的經營造成影響 (B)歐洲各地物價在百年間普遍上漲,對人民的生計造成影
- 食物反映一地的地理條件與文化,在近代交通發達以前,通常不易改變;但有些地區的飲食方式卻在西元八世紀到十六世紀間,有重大的變化,如開羅、君士坦丁堡都屬此類。這些地方飲食文化的改變主要原因為何? (
- 「中古時代,他在中亞的撒馬爾罕設立國都,除了經營壯麗堂皇的宮殿之外,還建造許多伊斯蘭寺院和教育設施,加上各地優秀工匠聚集於此,使國都工商業非常繁盛。」請問:此位統治者是誰? (A)成吉思汗 (B
內容推薦
- 新軍是由基督教的兒童組成。他強迫徵集基督徒的幼兒,在伊斯蘭教的學院裡集中養育而奴畜之,施以極嚴格的軍事訓練,而令其終身不娶。把他們少年時代的感情生活消滅殆盡,使之成為絕對服從的工具。這些人不自知
- 西元1189年,以鐮倉為根據地的他奉天皇之命,入京消滅藤原氏及平氏亂黨,後來他受封為征夷大將軍,成為政治的權力核心,從此開啟了軍人干政的「幕府」歷史。其上文描述的人為何? (A)源義朝 (B)平
- 對印度人而言,蒙兀兒帝國不折不扣是個外來的入侵者,但這個外來政權卻藉著哪一個方法,將自己轉化為真正的印度帝國? (A)倡導民族主義,抗拒歐洲人的進入 (B)設法讓波斯化的伊斯蘭文明融入印度 (C
- 西元1592年,日本發動以西日本諸大名為主的約二十萬大軍入侵朝鮮。朝鮮向明朝求援,神宗命遼東總兵李如松入援朝鮮,在明軍和朝鮮全羅營水師提督等的進攻下,日軍屢遭重創。最後,由於損失過大,日本接受明
- 德川家康為了穩固政權,實行中央集權的幕藩體制,下列哪一項並非他的改革措施? (A)厲行士農分離,農民留在農村,武士則聚居於城下 (B)利用參覲交代的方法約束大名,要求他們要到江戶供職 (C)農田
- 一位畫家,父親原為喀爾文教派律師,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意志地區。稍後又隨母親回到家鄉,並接受了羅馬公教洗禮,宗教也成為他繪畫生涯中重要的主題。他曾在一個伯爵家服務,並接受正式教育,精通多種語
- 何以宗教改革這件事情可以提升各國語言的文學層次? (A)因為教廷從此鼓勵基督徒追求新知,勇於挑戰傳統教義 (B)受到宗教改革的衝擊,教廷廢除禁書目錄與宗教裁判所,有助新知的流通 (C)新教改革經
- 關於俄羅斯人的東進運動敘述,何者正確? (A)十三世紀開始滲入西伯利亞地區 (B)俄羅斯人東進是受到政府的鼓勵 (C)主要是為了取得皮貨 (D)進入西伯利亞的以傳教士和軍隊為主
- 十五世紀中葉,文藝復興擴散到阿爾卑斯山以北,稱「北區的文藝復興」,研究初期教會的文獻,探討原始基督教的活動,以掌握基督教的真精神。其中一位荷蘭學者主張:基督徒應學耶穌,過簡樸、道德的宗教生活;批
- 某個時期,貿易活動的特色是「商業、海盜、戰爭三位一體」。這時,國家認為誰能獨占價錢最貴的商品,誰就能夠成為最富強的國家;各國為獲得珍貴商品,經常不擇手段,貿易往往淪為搶劫行為。這種行為甚至與國家
- 臺灣原住民至少有十族,卻被視為一個族群,其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共同語言:臺灣原住民的語言多屬「南島語系」,其各族人民可以彼此溝通 (B)共同血緣:臺灣原住民的各族皆可追溯自共同的祖先,因為各
- 小羅看到一段歷史敘述:「既然只有對神的虔誠信仰是使人得救的唯一途徑,那麼,即使人們購買抵免罪過的贖罪券,也不一定保證蒙獲拯救。」他是在讀哪一個時代的歷史? (A)羅馬帝國定基督教為國教 (B)聖
- 宗教改革有相當複雜的背景,不過原因雖多,但哪一個因素卻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A)馬丁路德的人格受到尊重,而其所提出的批評又言之有物 (B)世俗君王覬覦教會龐大的教產,支持改革 (C)神聖羅馬帝國
- 「半個世紀前(1581年),這個地方的人們經過一番努力,方才獨立而建立了共和體制。他們積極進取,……極具商業精神,勤奮刻苦,累積財富,希望藉此可以榮耀上帝,但卻又不時為他們的富有感到尷尬。文化上
- 有位君主熱愛軍隊,認為這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他平素生活簡單,將大部分財政收入都放在國家建設上;在此同時,另一位君主則從事宮殿建設,興建大型公共建築,並追求國家強大。這兩位君主作法似乎不同,但他們共
- 十七世紀,英國在下列何種背景下,發生了兩次革命,使英國政治邁向重要的里程碑? (A)連續對外戰爭,人民稅賦過重,起而反抗 (B)國王過於專制,人民為反抗專制而革命 (C)國王與國會意見衝突,引發
- 關於臺灣原住民「新港文書」(俗稱「番字契」)的解讀,何者說明正確? (A)證明臺灣原住民自行創作並使用文字 (B)證明原住民已經漢化的事實 (C)荷蘭人教化原住民的成果 (D)原住民在鄭氏王國時代
- 某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因為你擁有那些令人討厭的剪毛機,我的部下要求我警告你,請拆除那些機器。如果你下週末還未拆除,我將派我的部下去搗毀它們。」請問寫這封信的人是 (A)逃往工廠的農民 (B)傳統
- 關於近代早期上層社會婦女的敘述,何者正確? (A)為家族提供勞動力 (B)經濟條件雖然較好,但家庭地位反而下降 (C)在家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D)需要勞動分攤家計,與丈夫形同伙伴關係
- 近代國家大都以民族國家的型態出現,國家的疆域與民族的領域大致吻合,並且有強烈的主權意識,對內不容許分裂勢力的存在,對外則抗拒強權的威脅,以維持國家的獨立。用這個標準去看,下列哪一個國家不符合此定
- 英法百年戰爭的主要原因為何? (A)封建王位的爭奪 (B)互爭基督教世界的領導權 (C)為了海外商業及殖民地利益而戰 (D)法國意圖兼併英國,英國被迫先發制人
- □勸說鄭成功攻取臺灣:「臺灣沃野千里……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請問:□□應填入何人? (A)施琅 (B)姚啟聖 (C)劉國軒 (D)何斌
- 有一句話說:「近代歐洲的資本累積,是一篇寫滿血與火的文字。」這一句話的意涵為何? (A)為了爭奪資本,各國因此兵戎相見 (B)資本的累積,主要來自對新大陸的掠奪 (C)所謂資本的增加,不過是對人民
- 有一群考古隊在臺灣西部發現文化遺址,出土打製石器及漁撈、狩獵的角器、石器等,並沒有出土農具及農耕痕跡。請問:由此研判,此遺址為何? (A)網形文化 (B)大坌坑文化 (C)芝山岩文化 (D)墾丁文
- 下列何人被稱為「國際法之父」,著有《論戰和之法》,把國際法系統化,認為所有國家都是主權國家,國際法即是主權國家之間的法律,是源自於「自然法」的? (A)洛克 (B)格勞秀斯 (C)伊拉斯摩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