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中古時代,他在中亞的撒馬爾罕設立國都,除了經營壯麗堂皇的宮殿之外,還建造許多伊斯蘭寺院和教育設施,加上各地優秀工匠聚集於此,使國都工商業非常繁盛。」請問:此位統治者是誰?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窩闊臺
(D)帖木兒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窩闊臺
(D)帖木兒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875
統計:A(0),B(0),C(1),D(7),E(0)
內容推薦
- 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和過去「以神為中心」的思想完全相反。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先提出自己的人生觀 (B)以研究人的價值為基礎 (C)是以人的價值為中心的教育和學術運動 (D
- 十五世紀結束前的1493年,給當時的歐洲,以及整個人類歷史最震撼的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哥倫布也帶回了一個神祕而又特殊的傳染病,這個傳染病也許殺的人沒有瘟疫那麼多,這個傳染病也許沒有結核病流傳那麼
- 奧瑪雅王朝是以阿拉伯人為核心的伊斯蘭帝國,有著中央化的官僚組織,取代了昔日部落自治的傳統。這套國家組織是如何形成? (A)向拜占庭帝國學的 (B)仿效基督教會組織,從西班牙、北非,輾轉傳入近東
- 有人在教會中說:「我們的祖先是這片廣闊大地的主人;但是,你們的祖先看上了我們的家園。我們曾經給了他們很大的生存之地;可是,他們卻不滿足,他們竟想要得到我們整個家園。現在,你們成了一個龐大的民族,
- 德川時代社會穩定,經濟蓬勃發展,不只農村生產力提高,城町也因武士強大的消費力而更顯繁榮興盛。請問: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為何? (A)京都 (B)長崎 (C)江戶 (D)奈良
- 唐朝稱土耳其為突厥,在被唐朝擊潰後西遷,並漸漸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一員。他們在哪一時期取代了阿拉伯人,成為穆斯林的領袖? (A)八世紀以後 (B)十一世紀中葉 (C)十三世紀結束十字軍運動後 (D)
- 關於《古蘭經》的敘述,何者說明錯誤? (A)可說是伊斯蘭教的聖經 (B)用阿拉伯文寫成,但可以有不同的譯本 (C)《古蘭經》同時也是伊斯蘭法律的來源,卻不見得與阿拉伯人的傳統習俗是一致的 (D)
- 英國皇家海軍退伍軍官兼業餘歷史學家孟西士在所著《1421:中國發現世界》,試圖挑戰西方世界航海史觀,連帶驚動西方的歷史認知論述,大膽提出何人為世界航海大發現時代的先驅? (A)麥哲倫 (B)鄭和
- 十七世紀造成日本德川幕府鎖國的主因為何? (A)受到中國閉關自守的影響,日本也不願跟外國打交道 (B)基督教傳入,與傳統佛教、神道教衝突,社會動盪不安 (C)因為發生了美國艦隊強闖浦賀港事件,憤
- 這個人是西方藝術史上的天才與怪胎,他擅長利用直線透視法去捕抓自然的神韻,甚至為了暸解人體結構,跑到墓穴裡挖開棺木,只為了解人的肌肉是如何運作。他不只記錄了人的靈魂,也呈現出人的心理狀態。請問:上
內容推薦
- 十六世紀,歐洲所發生的物價革命(Price Revolution)是指什麼? (A)歐洲各國在百年間接受教會調降物價,對工商業的經營造成影響 (B)歐洲各地物價在百年間普遍上漲,對人民的生計造成影
- 一幅圖畫上描繪著人類求知過程的「知識山」,一路逐級而上,分別是語法、數學、邏輯、音樂、天文、幾何、修辭,在頂峰則是神學。這種概念最可能出現在: (A)西元前二世紀的耶路撒冷 (B)西元三世紀的亞
- 十七至十八世紀,東西方都出現了雄才大略的君主,像法國的路易十四、中國有康熙皇帝,那時俄羅斯則有哪一位皇帝,在他的統治之下,俄國的探險隊深入西伯利亞,還經由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成了世界上疆土最
- 塞爾柱土耳其人在十一世紀中葉幫助阿拔斯王朝翦除波斯勢力後,成了伊斯蘭世界的新主人,他們盛極一時,且引發了十字軍東征。但十字軍未能將其擊潰。請問:他們是亡於何人之手? (A)鄂圖曼土耳其人 (B)
- 十七世紀初葉,哪一個歐洲國家因為實行宗教寬容,再加上其政治體制合理,使其國力扶搖直上,奪取了好望角、錫蘭,控制了印度沿岸、麻六甲、爪哇等地,商船船數傲視全歐,有「海上的馬車伕」之譽? (A)西班牙
- 中古大學基本上是一種學人「基爾特」,乃教師或學生為保護自身權益而組成的一種社團。請問:下列何者不是組織的目的? (A)拒絕教廷頒發的「特許狀」 (B)抵制市民任意調漲房租 (C)確保良好教學品質
- 俄羅斯在彼得大帝之時,為了東西伯利亞問題,遣使東來,與中國會面於尼布楚城,開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首次正式接觸的記錄。當時中國的皇帝為何?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神宗萬曆皇帝 (C)清聖祖康熙
- 印度史上著名的蒙兀兒王朝,有位君王將波斯的伊斯蘭文化融進印度文化,發展出新的印度文化。請問:這是哪一位君王? (A)沙賈汗 (B)帖木兒 (C)阿克巴 (D)巴布爾
- 有位學者說:「整個世界經濟秩序在當時(十五至十九世紀中期)名副其實是以中國為中心。因為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多邊的納貢貿易網。同時中國還從這個貿易網以外獲得大量的商品。」請問:
- 關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歷史,何者敘述正確? (A)在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滅掉神聖羅馬帝國 (B)因為他們干擾基督徒朝聖,引發了十字軍東征 (C)鄂圖曼帝國是個高度封建化的國家,各級封君都
- 有段文字記載:「明清兩代,農業技術並沒有重大的變革,但在土地利用、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栽培等方面都有積極顯著的發展。早熟稻的推廣和□□作物的傳入尤為促進明清時期土地利用和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請問
- 新軍是由基督教的兒童組成。他強迫徵集基督徒的幼兒,在伊斯蘭教的學院裡集中養育而奴畜之,施以極嚴格的軍事訓練,而令其終身不娶。把他們少年時代的感情生活消滅殆盡,使之成為絕對服從的工具。這些人不自知
- 西元1189年,以鐮倉為根據地的他奉天皇之命,入京消滅藤原氏及平氏亂黨,後來他受封為征夷大將軍,成為政治的權力核心,從此開啟了軍人干政的「幕府」歷史。其上文描述的人為何? (A)源義朝 (B)平
- 對印度人而言,蒙兀兒帝國不折不扣是個外來的入侵者,但這個外來政權卻藉著哪一個方法,將自己轉化為真正的印度帝國? (A)倡導民族主義,抗拒歐洲人的進入 (B)設法讓波斯化的伊斯蘭文明融入印度 (C
- 西元1592年,日本發動以西日本諸大名為主的約二十萬大軍入侵朝鮮。朝鮮向明朝求援,神宗命遼東總兵李如松入援朝鮮,在明軍和朝鮮全羅營水師提督等的進攻下,日軍屢遭重創。最後,由於損失過大,日本接受明
- 德川家康為了穩固政權,實行中央集權的幕藩體制,下列哪一項並非他的改革措施? (A)厲行士農分離,農民留在農村,武士則聚居於城下 (B)利用參覲交代的方法約束大名,要求他們要到江戶供職 (C)農田
- 一位畫家,父親原為喀爾文教派律師,為了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意志地區。稍後又隨母親回到家鄉,並接受了羅馬公教洗禮,宗教也成為他繪畫生涯中重要的主題。他曾在一個伯爵家服務,並接受正式教育,精通多種語
- 何以宗教改革這件事情可以提升各國語言的文學層次? (A)因為教廷從此鼓勵基督徒追求新知,勇於挑戰傳統教義 (B)受到宗教改革的衝擊,教廷廢除禁書目錄與宗教裁判所,有助新知的流通 (C)新教改革經
- 關於俄羅斯人的東進運動敘述,何者正確? (A)十三世紀開始滲入西伯利亞地區 (B)俄羅斯人東進是受到政府的鼓勵 (C)主要是為了取得皮貨 (D)進入西伯利亞的以傳教士和軍隊為主
- 十五世紀中葉,文藝復興擴散到阿爾卑斯山以北,稱「北區的文藝復興」,研究初期教會的文獻,探討原始基督教的活動,以掌握基督教的真精神。其中一位荷蘭學者主張:基督徒應學耶穌,過簡樸、道德的宗教生活;批
- 某個時期,貿易活動的特色是「商業、海盜、戰爭三位一體」。這時,國家認為誰能獨占價錢最貴的商品,誰就能夠成為最富強的國家;各國為獲得珍貴商品,經常不擇手段,貿易往往淪為搶劫行為。這種行為甚至與國家
- 臺灣原住民至少有十族,卻被視為一個族群,其最主要的原因何在? (A)共同語言:臺灣原住民的語言多屬「南島語系」,其各族人民可以彼此溝通 (B)共同血緣:臺灣原住民的各族皆可追溯自共同的祖先,因為各
- 小羅看到一段歷史敘述:「既然只有對神的虔誠信仰是使人得救的唯一途徑,那麼,即使人們購買抵免罪過的贖罪券,也不一定保證蒙獲拯救。」他是在讀哪一個時代的歷史? (A)羅馬帝國定基督教為國教 (B)聖
- 宗教改革有相當複雜的背景,不過原因雖多,但哪一個因素卻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A)馬丁路德的人格受到尊重,而其所提出的批評又言之有物 (B)世俗君王覬覦教會龐大的教產,支持改革 (C)神聖羅馬帝國
- 「半個世紀前(1581年),這個地方的人們經過一番努力,方才獨立而建立了共和體制。他們積極進取,……極具商業精神,勤奮刻苦,累積財富,希望藉此可以榮耀上帝,但卻又不時為他們的富有感到尷尬。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