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積極於海外發展,先後幾度派人來臺勘查或攻占,雖然遭遇挫敗,但日本人在臺灣活動仍然十分活躍。其何以1635年後,日本人臺灣的活動漸告消逝?
(A)明朝將臺灣納入版圖,派兵駐守
(B)日本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
(C)荷蘭人占取臺灣,禁止日本人在臺灣活動
(D)日本國內陷於長期內戰
(A)明朝將臺灣納入版圖,派兵駐守
(B)日本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
(C)荷蘭人占取臺灣,禁止日本人在臺灣活動
(D)日本國內陷於長期內戰
參考答案
答案:B[無官方正解]
難度:簡單0.833333
統計:A(2),B(15),C(1),D(0),E(0)
內容推薦
- 史料(一):「近日番女,多與漢人牽手,婚約禮文,略如漢制。」史料(二):「琅一社,喜與漢人為婚,以青布四匹,小鐵鐺一口,米珠斤許為聘。臨期備牲醪,白之所親及土番。」史料(三):「內地無賴多竄入番
- 一分西方的航海日記記載來臺貿易的情景,指出:海岸多沙丘,叢林散布。如能取得木材,適於在港口南側築城,以便控制船舶出入。據漢人言,每年有日船二、三艘來此,向土人購買鹿皮。也有中國船隻載來綢緞織物,
- 清康熙五十年,福建漳州人吳小豪與親朋十人來臺,到臺北盆地開墾。請問:他可能會有何種遭遇? (A)他開墾的地區歸淡水廳管轄 (B)他可向政府申請墾照,成為「大租戶」 (C)他發現此地原住民是噶瑪蘭
- 關於荷蘭統治臺灣的措施,何者敘述錯誤? (A)政策上有鎮壓、安撫、教化三種 (B)兩次攻打大肚番王 (C)採地方會議制,各社以長老行使司法權,授予權杖 (D)荷蘭人對漢人施以高壓統治,引起朱一貴
- 一、傳統上,國際比較教育以國家做為分析單位,然而 Bray 和 Thomas(1995)提出多層次比較的教育研究(level of comparison in educational studies)
- 關於對稱式與非對稱式加密的敘述,何者錯誤?(A)DES是一種對稱式加密演算法(B)RSA是一種非對稱式加密演算法(C)非對稱式加密速度較慢(D)非對稱意旨使用收方公鑰加密,用送方私鑰解密
- 24對於多級串接放大電路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級數越多,頻寬愈寬(B)級數越多,電壓增益愈高(C)級數越多,輸入阻抗愈大(D)級數越多,電路穩定性愈高
- 雜湊表(Hash Table)經常被應用於快速資料搜尋,但將記錄加入雜湊表時,如果發生二個不同鍵值的紀錄對應到相同位置,此狀況稱為:(A)溢位(Overflow)(B)碰撞(Collision)
- 23假設一功率電晶體之接面最高允許溫度TJ(max)=175℃,於外殼溫度下Tc=25℃,若熱阻1℃/w,則其最高散逸功率為多少?(A)300W (B)250W (C)200W (D)150W
- 有四塊土地,土地之間以七座橋梁連接,從某一地區出發,能否在經過每座橋梁恰好一次後,又回到原出發點?數學家尤拉(Euler)對此問題的解法,為以下和種資料型態的應用?(A)樹狀結構(B)圖形(C)
內容推薦
- 在開發拓墾過程中的社會變遷,主張「內地化」者的主要概念為何? (A)發展出以現居地緣組織的社會型態 (B)逐漸趨向「近代化」的過程 (C)趨向中國內地社會型態 (D)臺灣逐漸形成自我性格完全異於
- 清領初期,調整臺灣行政區劃分或增置行政官員的重要關鍵因素為何? (A)促進移民開發 (B)政府財政收入 (C)抵禦外國入侵 (D)維持地方治安
- 有一座海港城市,1774年的文獻中記載:「煙火數千家,帆墻集,牙儈居奇,竟成通津矣。」1831年編的地方志則記曰:「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輳,百貨充盈。」到了二十世紀
- 霞海城隍廟是大稻埕最著名的廟宇,每年的城隍祭典更是臺北最盛大的祭典。其建立乃咸豐三年,「頂下郊拼」後,械鬥失敗的同安人,帶著神像遷往大稻埕發展,於咸豐九年興建。請問:當時的「頂下郊拼」屬於哪一種
- 連橫《臺灣通史》:「夫臺灣之變,非民自變也,蓋有激之而變也。」請問:下列哪一項不是激發民變的原因? (A)來臺移民謀生不易而造成的治安問題 (B)腐敗官吏的不當統治 (C)行政區劃少,造成官府控
- 有段關於清代臺灣的史料寫道:「……此地之煖甚於內地,然一年之耕種,僅只一次收穫。總因多風少雨,播種插秧,每有愆期,故十年難必有五年之穫。……不謂爾民弗計於此,偶見上年糖價稍長,唯利是趨,舊歲種蔗
- 馬公天后宮是臺灣地區最早的媽祖廟,廟中有一石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請問:這塊石碑透露出何種歷史意義? (A)碑文所稱的「紅毛番韋麻郎」應是西班牙東印度公司人士 (B)此碑表示中國朝廷對
- 臺灣的土地開發向來是以民間力量為主,至清治時期納入行政體系,其何者敘述正確? (A)臺灣開發是「先北而南,先西後東」,所以今日臺北較為繁榮 (B)十八世紀「金廣福公館」開拓臺北盆地 (C)十九世
- 有一段資料記載:道光十年以後,因為閩、浙地區連年豐收,一年之中,好幾個月沒有廈門商船到臺灣收購稻米,「臺人苦穀有餘而乏日用」。有關此一資料的解釋何者較為適當? (A)臺灣需從大陸進口日用品,大陸
-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曾於1624到1662年間占領臺灣,建立殖民政權。1662年,鄭成功才驅逐荷蘭人,建立明鄭政權。這兩個政權經營臺灣時,有何相似之處? (A)為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均將土地收歸公
- 撰於清康熙年間的某一古籍,對臺灣某一河川岸邊的景觀,有如下的記載:「旱田百餘里,夾道蔗林。……臺民以蔗為生,糖貨之利上資江浙。」該文記述的,最可能是下列哪一條河川的河岸景觀? (A)高屏溪 (B
- 清領初期來臺漢人的土地開墾,大多採用何種方式? (A)獨資方式 (B)合股經營 (C)與原住民合作 (D)與駐臺軍人(班兵)合作開墾
- 某一史著中有「從海盜變將軍」、「先降明後降清」、「集盜商、政客於一集」、「父子不同心」等項目,根據你的歷史知識來研判,此歷史主角為何? (A)顏思齊 (B)施琅 (C)鄭芝龍 (D)鄭成功
- 關於清領初期臺灣開墾情形,何者敘述錯誤? (A)開墾的主要勞動力來源是大陸內地移民 (B)開墾以今日臺南為中心,向南、北雙方擴張開墾 (C)清廷採取封山政策,禁止漢人向山地開墾,成效顯著 (D)
- 《聖武紀略》:「方鄭氏之初平也,廷議以其孤懸海外,易藪賊(容易成為盜賊聚集地),欲棄之,專守澎湖。」康熙云:「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反映出清廷攻下臺灣,對處置(棄留)問題舉棋
- 關於十六、十七世紀西方國家相繼競逐東亞,臺灣逐成為攻取的目標,下列何者敘述正確? (A)臺灣位於東亞海域樞紐,自古以來,各國船隻即以臺灣為航運中心 (B)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人以東亞為傳教與經商
- 「因苛政擾民,激起民變,肇事者揭竿起義,自稱『中興王』,建號『永和』,發表反清復明的文告,恢復明朝髮式服飾,大封其黨眾,全臺震動。」其上文所述的事件為何? (A)朱一貴事件 (B)林爽文事件 (
- 在臺灣拓墾史上,出現「割地換水」(雍正間中部岸里社原住民讓出部分土地,以換取水利權持分的「割地換水」的投資方式)的拓墾方式,是指哪項水利灌溉工程? (A)八堡圳 (B)貓霧拺圳 (C)瑠公圳 (
- 南投縣竹山鎮有三十五名祖籍漳州的陳姓移民,於乾隆四十六年共同出資,供奉漳州的祖先陳五八,每年分春、秋兩季祭祖聚餐聯誼。這應是屬於下列何種祭祀組織? (A)開臺祖 (B)唐山祖 (C)祭祀圈 (D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陳賴章」墾號,從事開墾臺北平原之工作,此事可以說明哪項史實? (A)非法侵奪原住民土地 (B)只要是無主地,任何人可以自由拓墾 (C)向政府申請開發執照以拓墾無主地
- 雍正到嘉慶年間,清廷的哪一項措施對臺灣的開發及社會安定具有重要的影響? (A)建立孔廟,設立學校,延聘中國通儒教育子弟 (B)興建港口,開闢道路,獎勵工商業的發展 (C)放寬移民條件,允許已渡臺
- ⑵若依「裝貨種類」來區分之,請述明目前有那些最常被使用之貨櫃(至少 5 項)?(10 分)
- 二、⑴試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水體環境水質監測之現況與目的。(15 分)
- 固定在艉艙壁和艉架孔間之艉軸套中之軸稱為:(A).推力軸(B).中間軸(C). 艉軸(D).傳遞軸
- ⑵試述海洋環境水體分類及其用途。(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