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7 明代〈中山狼〉說了一個忘恩負義的故事。前半篇說崇信墨家的書生救了被獵人追殺的狼,危機剛解除,狼馬上想吃掉書生,書生不得已,提議尋找三位仲裁者,再決定是否應該被吃。他們最先遇到的是杏樹,樹說:「我杏也,往年老圃種我時,費一核耳。逾年,華,再逾年,實,三年拱把,十年合抱,至於今二十年矣。老圃食我,老圃之妻子食我,外至賓客,下至於僕,皆食我;又復鬻實於市以規利,我其有功於老圃甚巨。今老矣,不得斂華就實,賈老圃怒,伐我條枚,芟我枝葉,且將售我工師之肆取值焉。噫!樗朽之材,桑榆之景,求免於斧鉞之誅而不可得。汝何德於狼,乃覬免乎?是固當食汝。」 根據上文,何者為意義最能概括的總結性意見?
(A)杏樹的主人忘恩負義,但據以推論所有的人都忘恩負義,邏輯有誤
(B)杏樹的觀點,代表某一類受到迫害便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認知模式
(C)透過杏樹的陳述,可以看到社會中確實存在勞資不對等的經濟模式
(D)社會中各種人,往往因不當的邏輯認知,作出錯誤判斷而傷害無辜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困難0.233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