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8.杜甫的〈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描述開元之治的盛況。唐朝歷史中,雖有盛世富裕,也有亂世民變。請將下列史事依時間順序先後加以排列?(甲)安史之亂 (乙)貞觀之治 (丙)黃巢之亂 (丁)開元之治
(A)甲丁丙乙
(B) 甲丙乙丁
(C)乙丁甲丙
(D)丁乙丙甲。
(A)甲丁丙乙
(B) 甲丙乙丁
(C)乙丁甲丙
(D)丁乙丙甲。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蔡阿嘎在《中國歷史地圖集錦》中看到一幅地圖(圖五),請問:圖中箭頭的方向代表什麼意義? 圖(五)(A) 北魏孝文帝漢化遷都 (B)曹操發赤壁之戰 (C) 匈奴攻陷洛陽滅西晉 (D)楊堅南下滅南朝
- 魏晉南北朝,士人消極避世,崇尚虛玄哲理的談論,他們的思想與下列春秋戰國時代何家思想相近? (A) 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 圖(四)為世族盛衰趨勢表,請問:丁階段所產生的現象,是因為採用何種方式選拔官員? 圖(四)(A)察舉制度 (B)九品官人法 (C)封建制度 (D)科舉制度 。
- 唐朝末年爆發民變,其中歷時十年,禍延唐朝半壁江山,造成百萬人死亡, 最後使得江南經濟飽受破壞的民變是下列何者 ? (A)八王之亂 (B)永嘉之禍 (C)安史之亂 (D)黃巢之亂。
- 唐朝滅亡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其他地區也陸續出現多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請問:有關五代與十國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 (A)前者位於長江流域 (B)
- 西元七世紀中期,推動「大化革新」, 推動「大化革新」,以唐代制度為藍本進行大規模「唐化運動」的國家,請問:位於圖(三)中的何地? 圖(三)(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在某本史書中記載這兩段敘述「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群臣及皆稱萬歲」。請問:上述記載的內容應發生在下列何事之後? (A)晉懷帝時,匈奴攻陷洛陽後 (B)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後 (C)唐
- 唐朝詩人杜牧,本來在長安擔任官職,但卻突然被貶官為黃州刺史,史學家推論,杜牧是因為與牛僧孺私交甚好,被宰相李德裕視為另一黨的人馬,而遭貶官。由此事件反映出唐朝中晚期政治有何嚴重的弊端? (A)宦官
- 魏徵是唐初大臣,曾經冒著生命危險多次糾正皇帝, 他死後唐太宗曾嘆曰:「夫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唐太宗如此容納直諫成為美談,並開創了哪
- 唐朝的國內與海外貿易非常發達,生意人至全各地進行買賣,外商來華亦絡繹不絕。請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唐朝時,設置市舶司管理海上貿易 (B) 紙幣「飛錢」的出現,有助於貿易發展 (C)胡商經
內容推薦
- 歷史課時,阿松在口頭報告時說:「這個地區的物產相當豐富,它早期的開發,以六朝貢獻最大。…」,請問阿松的報告,最可能在描述圖(七)中哪一個地區? 圖(七) (A)甲 (B)乙 (C)丙 (D)丁。
- 依一般灼傷面積佔體表面積之區分估算,生殖器佔多少%?(A)1(B)2(C)3(D)4。
- 鄭成功攻取臺灣後,認為當時主要難題在於需要大量的糧食,但投入生產的人卻又不夠多,因而採取下列何種方式解決此一困境? (A)分派軍隊屯墾各地 (B)管制外來人口移入 (C)成立行郊組織運送貨物 (D
- 臺灣歷史分期中的清領時代,從西元1684年到1895年,又可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請問:清領前、後期是以哪一個事件作為區分? (A)台灣開港通商 (B)台灣增設府縣 (C)簽訂馬關條約 (D)朱一
- 鄭成功在攻取臺灣作為反清復明基地之前,曾以下列哪些地區為根據地? (A)廈門、金門 (B)金門、馬祖 (C)馬祖、福州 (D)福州、漳州。
- 附圖是某一位文人在臺灣推廣民間教育著名,現今台南善化區有紀念他的石碑,而鹿港的文開書院也以他的字命名,請問:右圖應該是下列何者? (A)沈光文 (B)陳永華 (C)施世榜 (D)郭錫瑠。
- 漢人文化中的典章制度、官制與科舉制度,最早於何時開始在臺灣施行? (A)荷治時期 (B)鄭氏時期 (C)清領前期 (D)清領後期。
- 因為八里坌開港後,使得哪一個地區成為北台灣的商業中心? (A)新莊 (B)基隆 (C)萬華 (D)景美。
- 府城三郊是在西元1720年代先後成立的臺灣商業公會組織。而這三郊商分別為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以及糖郊李勝興。請問:下列何處是屬於南郊金永順的貿易地點? (A)上海 (B)雞籠 (C)北京 (D
- 鄭氏在臺統治歷經三代,西元1683年清朝派軍攻取台灣,雙方大戰於何地,最後鄭氏兵敗投降,結束在台21年的統治? (A)金門 (B)澎湖 (C)台南 (D)鹿港。
- 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後,設置臺灣府以為管理。請問:當時臺灣府是隸屬於哪一行政單位管轄? (A)臺灣省 (B)福建省 (C)廣東省 (D)直隸省。
- 《臺灣通史》中記載某位歷史人物具有輔佐君王的才能,他不僅積極推廣文化事業,設立學校,並「盡心經畫……內課農桑,外興貿易。十數年來,移民大至……」,甚至還被稱為「鄭家諸葛」,請問:這位歷史人物是何
- 現今臺中市石岡區的土牛國小有「土牛民番地界碑」,此碑是清乾隆年間,粵籍移民來此開墾時所設立,依據當時的時代背景推斷,此碑所表示的意義何在? (A)是漢人渡海移民來臺的第一個據點 (B)政府發給農
- 阿傑是鄭氏時期在臺灣南部港口負責查驗進口貨物的人員,他可能查驗到哪項進口貨品數量最多? (A)茶葉 (B)蔗糖 (C)鹿皮 (D)軍需品。
- 清領時期,北部的漢人移民增多,臺北盆地興起水田化耕種,農業生產的方式也由粗放式燒墾轉為集約式精耕細作,以提升稻米產量。當時來臺的居民,早已懂得勞動密集的水稻種植業,因此只要解決了水利的問題,很快
-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和「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都是有名的臺灣諺語。從諺語中可以看出當時臺灣社會的情形。請問:這兩句諺語的情況最可能與下列哪一政策有關?(A)軍屯政策 (B)劃界封山 (C)海
- 西元1674年,他率軍轉戰福建、廣東各地,曾一度占有福建南部、廣東東部,但因為與中國反清將軍不合,抗清步調不一,導致他遭到清軍攻擊,最後軍事上連番失利,返回臺灣。請問:文章中的『他』是指下列何人
- 高雄地區的後勁、右昌、左營、林鳳營、前鎮等地名,與鄭氏實施哪一項措施有關? (A)招募漢人開墾 (B)海外貿易 (C)文教發展 (D)寓兵於農。
- 清廷攻克臺灣後,朝廷對臺灣問題引發棄留爭議,大多官員主張「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最後,清朝皇帝決定保留臺灣的關鍵原因為何? (A)增加稅收 (B)拓展外交 (C)戰略地位 (
- 新聞報導:「水圳的發展,能營造水文風貌,塑造高雄市獨特帶狀溼地公園,水道和埤塘,提供生物棲息的綠帶空間。」文中所說的水圳,應是下列何者? (A)瑠公圳 (B)八堡圳 (C)曹公圳 (D)猫霧捒圳
- 這個地方是鄭成功轉攻台灣登陸的港口,也是清領前期政府限定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對渡港口。試問:這個港口應該是下列何者? (A)鹿耳門 (B)鹿港 (C)鳳山 (D)五虎門。
- 素有「國姓爺」稱號的鄭成功來台後,仿中國體制建立一府二縣組織,對於「一府二縣」的敘述何者正確? (A)天興縣負責管理現在台南地區 (B)設置的澎湖縣,顯示台灣和澎湖之間往來密切 (C)萬年縣管理
- 清朝前期來臺開墾的漢人--吳沙,他首先率領民眾進入蛤仔難地區開墾。【題組】請問:吳沙開墾此地後,對清朝治臺的政策有何轉變? (A)增加台北府管理北部 (B)積極開墾花東 (C)增加噶瑪蘭廳 (
- 【題組】承上題,吳沙開墾的蛤仔難地區,位於右圖中哪一地區? (A)甲 (B)乙 (C)丙 (D)丁。
- 一份文件紀錄著:(一)盤據東南謀復明 (二)東征攻台驅紅毛 (三)漢人社會始紮根。這份文件最可能是紀錄哪一人的事蹟? (A)沈有容 (B)鄭成功 (C)郭懷一 (D)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