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1.素有「國姓爺」稱號的鄭成功來台後,仿中國體制建立一府二縣組織,對於「一府二縣」的敘述何者正確?
(A)天興縣負責管理現在台南地區
(B)設置的澎湖縣,顯示台灣和澎湖之間往來密切
(C)萬年縣管理台南以南的區域
(D)「一府」是指台灣府。
(A)天興縣負責管理現在台南地區
(B)設置的澎湖縣,顯示台灣和澎湖之間往來密切
(C)萬年縣管理台南以南的區域
(D)「一府」是指台灣府。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新聞報導:「水圳的發展,能營造水文風貌,塑造高雄市獨特帶狀溼地公園,水道和埤塘,提供生物棲息的綠帶空間。」文中所說的水圳,應是下列何者? (A)瑠公圳 (B)八堡圳 (C)曹公圳 (D)猫霧捒圳
- 清廷攻克臺灣後,朝廷對臺灣問題引發棄留爭議,大多官員主張「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最後,清朝皇帝決定保留臺灣的關鍵原因為何? (A)增加稅收 (B)拓展外交 (C)戰略地位 (
- 高雄地區的後勁、右昌、左營、林鳳營、前鎮等地名,與鄭氏實施哪一項措施有關? (A)招募漢人開墾 (B)海外貿易 (C)文教發展 (D)寓兵於農。
- 西元1674年,他率軍轉戰福建、廣東各地,曾一度占有福建南部、廣東東部,但因為與中國反清將軍不合,抗清步調不一,導致他遭到清軍攻擊,最後軍事上連番失利,返回臺灣。請問:文章中的『他』是指下列何人
-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和「一個某,卡贏三個天公祖」都是有名的臺灣諺語。從諺語中可以看出當時臺灣社會的情形。請問:這兩句諺語的情況最可能與下列哪一政策有關?(A)軍屯政策 (B)劃界封山 (C)海
- 清領時期,北部的漢人移民增多,臺北盆地興起水田化耕種,農業生產的方式也由粗放式燒墾轉為集約式精耕細作,以提升稻米產量。當時來臺的居民,早已懂得勞動密集的水稻種植業,因此只要解決了水利的問題,很快
- 阿傑是鄭氏時期在臺灣南部港口負責查驗進口貨物的人員,他可能查驗到哪項進口貨品數量最多? (A)茶葉 (B)蔗糖 (C)鹿皮 (D)軍需品。
- 現今臺中市石岡區的土牛國小有「土牛民番地界碑」,此碑是清乾隆年間,粵籍移民來此開墾時所設立,依據當時的時代背景推斷,此碑所表示的意義何在? (A)是漢人渡海移民來臺的第一個據點 (B)政府發給農
- 《臺灣通史》中記載某位歷史人物具有輔佐君王的才能,他不僅積極推廣文化事業,設立學校,並「盡心經畫……內課農桑,外興貿易。十數年來,移民大至……」,甚至還被稱為「鄭家諸葛」,請問:這位歷史人物是何
- 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後,設置臺灣府以為管理。請問:當時臺灣府是隸屬於哪一行政單位管轄? (A)臺灣省 (B)福建省 (C)廣東省 (D)直隸省。
內容推薦
- 【題組】承上題,吳沙開墾的蛤仔難地區,位於右圖中哪一地區? (A)甲 (B)乙 (C)丙 (D)丁。
- 一份文件紀錄著:(一)盤據東南謀復明 (二)東征攻台驅紅毛 (三)漢人社會始紮根。這份文件最可能是紀錄哪一人的事蹟? (A)沈有容 (B)鄭成功 (C)郭懷一 (D)施琅。
- 康熙末年,臺灣官吏文貪武嬉,政亂刑繁,民心謀反思變。高雄地區起義軍很快地集結了一千多人,起義的旗幟上寫「大元帥朱」、「大明重興」、「清天奪國」等字樣,以示「反清復明」、「光復故國」。請問:此次事
- 清道光年間的一張契約文件上面,寫著「十個人共同承租一塊土地耕種」。請問:這份契約反映怎樣的歷史意義? (A)此時漢人可自由來臺開墾,不必申請 (B)官方不准個人承租,只能合作經營 (C)人民與軍
- 關於鄭氏在台灣各項建設、政策發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鄭克塽首建孔廟 (B)鄭成功採納輔佐人意見,實施科舉制度選拔人才 (C)鄭成功改普羅民遮城為安平鎮 (D)鄭經稱台灣為東寧。
- 西元1895年發生哪一件事,促使清朝結束統治台灣? (A)朱一貴事件 (B)簽訂馬關條約 (C)三藩之亂 (D)澎湖之役。
- 國際貿易的收入,是鄭氏得以立足台灣對抗清朝的重要財源。試問:下列哪一地區不是鄭氏貿易往來的對象? (A)日本 (B)英國 (C)法國 (D)東南亞。
- 小成看到台灣漫畫史,書裡提到台灣第一座孔廟建於西元1666年,經過西元1917年整修之後,才成為現在看到的格局。是問:書中提到的孔廟位於右圖哪一地區? (A)甲 (B)乙 (C)丙 (D)丁。
- (一)歷史上,臺灣對外貿易一直十分興盛,請問:【題組】鄭氏治台時期,與下列哪一國的貿易往來,是透過走私貿易進行的? (A)中國大陸 (B)日本 (C)荷蘭 (D)英國。
- 【題組】清領初期,臺灣與哪一地區的商業貿易往來最為密切? (A)日本 (B)中國大陸 (C)荷蘭 (D)英國。
- 【題組】清領初期臺灣進口的主要商品,不包括下列何者? (A)藥材 (B)紡織品 (C)日用品 (D)稻米。
- (二)附圖改繪自乾隆12年(西元1747年)《重修臺灣府志》中的「總圖」,其採用的地圖繪製方式是清代常見的山水畫法。由於當時各地的開發程度不同,所以對地理環境的掌握不夠完整,再加上繪製方式的限制,本圖
- 【題組】對照現今臺灣行政區的畫分,下列哪一個行政區大部分未被涵蓋在此圖範圍內? (A)嘉義 (B)台北 (C)台東 (D)桃園。
- 甲投資人(係一般法人)透過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借入中央登錄公債,假設該法人擬借入面額五億元之央債,請問應提供多少市值之擔保品予證券櫃檯買賣中心?(A)7 億元 (B)5 億元 (C)6 億元 (
- 公司決定提高股利支付率,對本益比的影響為:(A)不一定 (B)比益比不改變(C)本益比上升 (D)本益比下降
- 鄭氏政權積極發展文教,也鼓勵民間興學,當時就有位明朝遺老來臺講學,深獲好評,後來鹿港有座書院還以他的字—「文開」當作院名。上述的明朝遺老是指何人? (A)陳永華 (B)吳三桂 (C)沈光文(D)鄭
- 鄭成功將荷蘭人驅逐離臺後,仿中國體制建立一府二縣組織,對於「一府二縣」的敘述何者正確? (A)一府指的是臺灣府 (B)天興縣掌管今臺南一帶 (C)澎湖縣的設立顯示臺、澎之間關係密切 (D)萬年縣專
- 西元 1683 年清廷派誰攻取臺灣,結束鄭氏在臺的統治?(A)施琅 (B)沈有容 (C)吳三桂 (D)韋麻郎。
- 從臺灣歷經多次行政區劃的調整,可知臺灣開發方向為何? (A)由南向北,由西向東 (B)由南向北,由東向西 (C)由北向南,由東向西 (D)由北向南,由西向東。
- 鄭成功攻取臺灣後,清廷為封鎖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貿易,實施何種政策? (A)軍屯 (B)傳教 (C)放任 (D)海禁。
- 同學們討論的歷史人物為何人?(A)沈有容 (B)陳永華 (C)沈光文 (D)施琅。
-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諺語,反映什麼現象? (A)民間無偷渡 (B)可以攜家帶眷 (C)清廷積極治臺(D)男女人口比例失衡。
- 萬華龍山寺為乾隆 3 年(西元 1738 年)泉州三邑移民,將福建省晉江安海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分靈至臺灣,合資興建而成。寺中有一塊匾額,下方落款為「淡水艋舺北郊金萬利」、「泉郊金晉順」等。關於此種
- 兩位同學在課後討論西元 1662 年一份攸關臺灣歷史的官方文件內容,討論內容如附圖。請問:其討論內容中所提的文件應是由哪兩方所簽訂? (A)鄭成功與荷蘭人 (B)鄭經與清朝政府 (C)鄭經與英國
- 網站上有一段關於苗栗歷史沿革的文字敘述:「……直到鄭成功來臺驅荷,將苗栗歸屬□□□管理,開始有計畫移入屯墾。」請問:上文敘述中的□□□是指哪一行政單位? (A)天興縣 (B)萬年縣 (C)諸羅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