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3. 閱讀下文,選出符合作者觀點的選項:
     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全集或選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冊數不多,而包羅諸作,固然也是一種原因,但還在近則由選者的名位,遠則憑古人之威靈,讀者想從一個有名的選家,窺見許多有名作家的作品。所以自漢至梁的作家的文集,並殘本也僅存十餘家,《昭明太子集》只剩一點輯本了,而《文選》卻在的。讀《古文辭類纂》者多,讀《惜抱軒全集》的卻少。凡是對於文術,自有主張的作家,他所賴以發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張的手段,倒並不在作文心,文則,詩品,詩話,而在出選本。        選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博覽群籍,采其合於自己意見的為一集,一法也,如《文選》是。擇取一書,刪其不合於自己意見的為一新書,又一法也,如《唐人萬首絕句選》是。如此,則讀者雖讀古人書,卻得了選者之意,意見也就逐漸和選者接近,終於「就範」了。
      讀者的讀選本,自以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筆的精華的,殊不知卻被選者縮小了眼界,即以《文選》為例罷,沒有嵇康〈家誡〉,使讀者只覺得他是一個憤世嫉俗,好像無端活得不快活的怪人;不收陶潛〈閒情賦〉,掩去了他也是一個既取民間〈子夜歌〉意,而又拒以聖道的迂士。選本既經選者所濾過,就總只能吃他所給與的糟或醨。況且有時還加以批評,提醒了他之以為然,而默殺了他之以為不然處。縱使選者非常糊塗,如《儒林外史》所寫的馬二先生,遊西湖漫無準備,須問路人,吃點心又不知選擇,要每樣都買一點,由此可見其衡文之毫無把握罷,然而他是處州人,一定要吃「處片」,又可見雖是馬二先生,也自有其「處片」式的標準了。
     評選的本子,影響於後來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恐怕還遠在名家的專集之上,我想,這許是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們也該留意的罷。(魯迅〈選本〉)
(A)選本之所以流行,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有限的篇幅內,包含無數的作品
(B)「處片」式的標準,乃指毫無準備、毫無主見,對選文的衡量毫無把握
(C)《文選》若收了〈閒情賦〉,讀者對陶潛形象的認識,也許會與今日不同
(D)選本經過選者精心的選擇,讀者可收穫古人文章的精華,培養文學品味
(E)想要使文學主張廣為接受,為文闡釋文學批評觀念,並非最有效的方法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