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簽訂確定邊境的條約,雙方不但劃定疆界外,還約定互相為兄弟之邦,宋每年支付歲幣。這個條約維持雙方和平約有百餘年時間,對於安定邊疆有卓越貢獻。請問:宋朝是和下列哪一個部族簽訂該條約?
(A)蒙古族
(B)女真族
(C)高麗族
(D)契丹族。
(A)蒙古族
(B)女真族
(C)高麗族
(D)契丹族。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南宋偏安的局面,因何族入侵而結束? (A)契丹(B)匈奴 (C)女真 (D)蒙古。
- 已知2x2+9x-18=(2x-3)(x+6),請問下列哪一個敘述是正確的?(A)2x2-+9x-18為x+6的因式 (B)2x-3為2x2+9x-18的倍式(C)x+6為2x2+9x-18的倍式
- 清順治皇帝曾稱鄭成功「凶殘狡詐,罪大惡極」而到康熙皇帝則稱其勇敢、忠心。兩位皇帝對鄭成功的看法,由負面轉而正面,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複選)(A)兩位皇帝給鄭不同的評價,目的都是要鄭氏投降
- 17 世紀時,臺灣是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在東亞地區進行貿易的重要據點。這是因為當時臺灣具備了下列哪一項優越的地理條件?(A)地形 (B)氣候 (C)位置 (D)人口。
- 臺南市「將軍區」的由來,與某位助清征服臺灣有功的將領有關,他率族人及親戚入墾,因而形成「將軍庄」。西元 1920 年,地方改制,於此地設「將軍庄」,戰後改設臺南縣將軍鄉,西元 2010 年後成
- 鄭成功英年早逝,他在西元 1662 年去世之前,曾吩咐五弟鄭襲日後能輔佐世子鄭經;不料鄭襲的部眾卻與鄭經廝殺,鄭經幸賴之助,於次年年初才順利即位。 對於將漢人的典章制度移植臺灣頗有貢獻
- 十七世紀中葉,荷蘭與西班牙曾在臺灣打了一場仗,最後西班牙戰敗。請問:戰場最有可能在何地?(A)鹿耳門 (B)澎湖 (C)大員 (D)淡水。
- 國際競爭下的臺灣國際貿易發達,當時荷蘭人從臺灣輸出的商品主要有哪些? (甲)蔗糖 (乙)軍火 (丙)稻米(丁)茶葉(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 上歷史課時,老師與學生們討論漢人文化在臺灣的發展情形,下列是他們提出的部分看法。甲生:「荷蘭在臺時期, 招募大量漢人來臺,所以漢文化已經在臺灣建立基礎。」乙生:「在鄭氏政權時期,漢人文化才在臺
- 判斷下列算式何者正確?(A) 5÷(7+ 4)= (B) 5÷(7- 4)= (C) (7+ 4)÷5= (D) (7- 4)÷5= 7- 4×
內容推薦
-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 (- 4)3+ (- 4)2= (- 4)5 (B) 58÷52= 56 (C) (2×3)6= 26×36 (D) (32)5=
- 附圖為「中國朝代演進圖」的一部分。請問:甲、乙各為哪個朝代? (A)元代、明代(B)隋代、清代 (C)南北朝、唐代 (D)五代十國、元代。
- 家佳參加學校的宋詞朗讀比賽,她抽籤抽到的題目如下:「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 已知 a= ,則 a、 b、 c 三數的大小關係為何?(A) a> b> c (B) b> a> c (C) c> a> b (D) c> b> a
- 中國在宋代時就已發明如附圖的物品,此物品在蒙古人手裡發揚光大,並徹底改變之後的戰爭型態。請問:此物品是下列何者? (A)指南針(B)火藥 (C)印刷術 (D)秧馬。
- 唐代的市舶司負責管理海路貿易,其功能類似今日的海關。請問:設立市舶司的原因為下列何者? (A)科技發達(B)因應科舉制度的創立 (C)對外貿易發達 (D)佛教流行。
- 《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汴京清明時節繁榮熱鬧的情景,商販雲集,行人熙熙攘攘。請問:《清明上河圖》是何人的名作? (A)大維德(B)岳飛 (C)張擇端 (D)沈括。
- 中國古代在城市裡,住宅區與商業區是分開的,到何時這種商業區、住宅區分開的情形,因商業繁盛而被廢除了? (A)唐代(B)隋代 (C)宋代 (D)元代。
- 從漢代以後,中西貿易網絡一直是中國王朝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各朝代依據國力強盛與否,在對外貿易上也展現出不同的風貌。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元代藉由海路來的商人以印度商人為主(B)元代時
- 景輝在 Google 輸入「某個朝代」作為關鍵詞,結果出現了一大堆資料,如:「帝國首都國內外商人雲集,雜技表演及節日慶典成為重要娛樂。」「杭州有樂團以外語來演唱……」。請問:景輝輸入哪個關鍵詞
- 關於宋代的思想變革方面,下列哪一個選項的敘述最恰當? (A)由於佛教思想盛行,因而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儒家思想(B)由於道家和佛教思想盛行,儒家呈現衰微不振的現象 (C)思想上的變革,逐漸產生儒、
- 清帝國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國,為鞏固政權,採取高壓與懷柔並行的策略。請問:下列何者屬於高壓的措施?(A)薙髮留辮(B)以宗教拉攏 (C)舉行科舉 (D)禮遇明遺臣。
- 我們常說清代盛世131 年,指的是清代三位皇帝在位期間,清代並未發生極嚴重的天災或戰爭,人口不斷成長,政事大致安定,人民豐居樂業。請問:上述的三位皇帝不包括下列何者? (A)順治(B)康熙 (
- (甲)蒙古(乙)契丹(丙)匈奴(丁)女真。 中國邊族中曾入主中原且統一中國的有哪些? (A)甲乙(B)乙丙(C)丙丁 (D)甲丁。
- 明清時的統治者為強調君權,均曾採用□打壓讀書人。像是清代查嗣廷案,他被指出所著的《維止錄》裡有大量貶斥皇帝的言論,並且「維止」二字也暗喻砍雍正皇帝的頭,最後因此下獄被殺。請問:□指的是何種手段
- 小丸子歸納了明朝流寇之亂的史事,其中哪一項不正確? (A)時間:明代末年(B)性質:是災民與饑兵的結合,到處劫掠,形成流寇 (C)人物:以李自成勢力最大 (D)結果:亂事平定後,形成地方割據,
- 清帝國是女真族所建,女真曾經是中國哪兩個時期的外患? (A)秦、漢(B)隋、唐 (C)宋、明 (D)漢、唐。
- 明太祖朱元璋明確規定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國為「不征之國」。他並且確定了「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在這個體制中,各朝貢國承認中
- 地理大發現後, (甲)歐洲人發現通往亞洲的新航路, (乙)他們帶著美洲發現的白銀,透過亞洲殖民據點的轉運,(丙)大量購買中國的獸皮、香料等物品,白銀也因此大量輸入中國, (丁)形成銀銅雙本位制
- 若 ,則 A- B= ? (A)- 24 (B) 24 (C)- 12 (D) 12
- 小沁做質因數分解 462= P×Q,其中 P= 2×11, Q= R×7,試問 R 其值為何?(A)2 (B)3 (C)5 (D)7
- 吳老師有 168 本筆記本, 210 枝原子筆,把它們平均分給一年 11 班的學生且剛好分完,請問一年 11 班的學生最多有多少人?(A)7 (B)14 (C)21 (D)42
- 家佳在博物館某一個展覽廳中看到附圖中的文物,說明牌上寫著「景德鎮青花瓷」。請問:這個展覽廳的主題應該為何? (A)商周文化特展(B)秦漢文化特展 (C)隋唐文化特展 (D)明清文化特展。
- 明代中期以後,窮人階級的主要糧食作物—番薯,自何地傳入中國? (A)歐洲(B)非洲 (C)美洲 (D)澳洲。
- 對於「朝貢貿易」的解釋,下列何者正確? (A)明代初期採用這種國際貿易政策(B)清初採用這種政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付蒙古 (C)這政策專為對海外宣揚國威,招徠外商 (D)政策的實施促進了明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