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 《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汴京清明時節繁榮熱鬧的情景,商販雲集,行人熙熙攘攘。請問:《清明上河圖》是何人的名作?
(A)大維德
(B)岳飛
(C)張擇端
(D)沈括。
(A)大維德
(B)岳飛
(C)張擇端
(D)沈括。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中國在宋代時就已發明如附圖的物品,此物品在蒙古人手裡發揚光大,並徹底改變之後的戰爭型態。請問:此物品是下列何者? (A)指南針(B)火藥 (C)印刷術 (D)秧馬。
- 已知 a= ,則 a、 b、 c 三數的大小關係為何?(A) a> b> c (B) b> a> c (C) c> a> b (D) c> b> a
- 家佳參加學校的宋詞朗讀比賽,她抽籤抽到的題目如下:「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 附圖為「中國朝代演進圖」的一部分。請問:甲、乙各為哪個朝代? (A)元代、明代(B)隋代、清代 (C)南北朝、唐代 (D)五代十國、元代。
-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 (- 4)3+ (- 4)2= (- 4)5 (B) 58÷52= 56 (C) (2×3)6= 26×36 (D) (32)5=
- 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帝國,被推戴為成吉思汗。他和他的繼任者發動三次西征,橫掃世界各地。請問: 不包括下列何地? (A)中亞(B)西亞 (C)日本 (D)東歐。
-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簽訂確定邊境的條約,雙方不但劃定疆界外,還約定互相為兄弟之邦,宋每年支付歲幣。這個條約維持雙方和平約有百餘年時間,對於安定邊疆有卓越貢獻。請問:宋朝是和下列哪一個部族簽訂該條
- 元代常把財政的要職給予哪一階級的人民擔任? (A)色目人(B)漢人 (C)南人 (D)女真人。
- 南宋偏安的局面,因何族入侵而結束? (A)契丹(B)匈奴 (C)女真 (D)蒙古。
- 已知2x2+9x-18=(2x-3)(x+6),請問下列哪一個敘述是正確的?(A)2x2-+9x-18為x+6的因式 (B)2x-3為2x2+9x-18的倍式(C)x+6為2x2+9x-18的倍式
內容推薦
- 從漢代以後,中西貿易網絡一直是中國王朝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各朝代依據國力強盛與否,在對外貿易上也展現出不同的風貌。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元代藉由海路來的商人以印度商人為主(B)元代時
- 景輝在 Google 輸入「某個朝代」作為關鍵詞,結果出現了一大堆資料,如:「帝國首都國內外商人雲集,雜技表演及節日慶典成為重要娛樂。」「杭州有樂團以外語來演唱……」。請問:景輝輸入哪個關鍵詞
- 關於宋代的思想變革方面,下列哪一個選項的敘述最恰當? (A)由於佛教思想盛行,因而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儒家思想(B)由於道家和佛教思想盛行,儒家呈現衰微不振的現象 (C)思想上的變革,逐漸產生儒、
- 清帝國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國,為鞏固政權,採取高壓與懷柔並行的策略。請問:下列何者屬於高壓的措施?(A)薙髮留辮(B)以宗教拉攏 (C)舉行科舉 (D)禮遇明遺臣。
- 我們常說清代盛世131 年,指的是清代三位皇帝在位期間,清代並未發生極嚴重的天災或戰爭,人口不斷成長,政事大致安定,人民豐居樂業。請問:上述的三位皇帝不包括下列何者? (A)順治(B)康熙 (
- (甲)蒙古(乙)契丹(丙)匈奴(丁)女真。 中國邊族中曾入主中原且統一中國的有哪些? (A)甲乙(B)乙丙(C)丙丁 (D)甲丁。
- 明清時的統治者為強調君權,均曾採用□打壓讀書人。像是清代查嗣廷案,他被指出所著的《維止錄》裡有大量貶斥皇帝的言論,並且「維止」二字也暗喻砍雍正皇帝的頭,最後因此下獄被殺。請問:□指的是何種手段
- 小丸子歸納了明朝流寇之亂的史事,其中哪一項不正確? (A)時間:明代末年(B)性質:是災民與饑兵的結合,到處劫掠,形成流寇 (C)人物:以李自成勢力最大 (D)結果:亂事平定後,形成地方割據,
- 清帝國是女真族所建,女真曾經是中國哪兩個時期的外患? (A)秦、漢(B)隋、唐 (C)宋、明 (D)漢、唐。
- 明太祖朱元璋明確規定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國為「不征之國」。他並且確定了「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在這個體制中,各朝貢國承認中
- 地理大發現後, (甲)歐洲人發現通往亞洲的新航路, (乙)他們帶著美洲發現的白銀,透過亞洲殖民據點的轉運,(丙)大量購買中國的獸皮、香料等物品,白銀也因此大量輸入中國, (丁)形成銀銅雙本位制
- 若 ,則 A- B= ? (A)- 24 (B) 24 (C)- 12 (D) 12
- 小沁做質因數分解 462= P×Q,其中 P= 2×11, Q= R×7,試問 R 其值為何?(A)2 (B)3 (C)5 (D)7
- 吳老師有 168 本筆記本, 210 枝原子筆,把它們平均分給一年 11 班的學生且剛好分完,請問一年 11 班的學生最多有多少人?(A)7 (B)14 (C)21 (D)42
- 家佳在博物館某一個展覽廳中看到附圖中的文物,說明牌上寫著「景德鎮青花瓷」。請問:這個展覽廳的主題應該為何? (A)商周文化特展(B)秦漢文化特展 (C)隋唐文化特展 (D)明清文化特展。
- 明代中期以後,窮人階級的主要糧食作物—番薯,自何地傳入中國? (A)歐洲(B)非洲 (C)美洲 (D)澳洲。
- 對於「朝貢貿易」的解釋,下列何者正確? (A)明代初期採用這種國際貿易政策(B)清初採用這種政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付蒙古 (C)這政策專為對海外宣揚國威,招徠外商 (D)政策的實施促進了明清時
- 家佳到中國開封旅遊,參觀某古色古香的建築時,導遊說:「明清時期商業發達,這是山西商人所建立的,用來作為同鄉人士寄宿聯絡與商業往來的居所。」請問:這座建築物可能為何? (A)市舶司(B)驛站 (
- 玉玲參加一場演講會,發表的演講內容有「馬可波羅」、「鄭和出使西洋」、「蒙古西征」等題目。由此推斷,這次演講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哪一項? (A)科技發明與文明變遷(B)中外文學的傳承與發揚 (C)
- 家佳在博物館某一個展覽廳中看到附圖,畫中左方是明末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他曾與圖中的中國官員合譯《幾何原本》,這位中國官員應該為何人? (A)沈括(B)朱熹 (C)湯若望 (D)徐光啟。
- 小昭為了解某一歷史事件的影響,研究當時的路線圖(如附圖)。請問:她研究的主題為何? (A)張騫出使西域(B)玄奘西行取經 (C)鄭和出使西洋 (D)蒙古西征。
- 明清之際,西方文化曾大量傳入中國,而中國思想與技術也傳至西方,這樣的文化交流,因清代發生哪一事件而告中斷? (A)實施禁教,驅逐西洋傳教士(B)大興文字獄,排斥西學洋教 (C)厲行海禁政策,阻
- 【題組】該建築風格是受到何地的影響? (A)中國(B)日本 (C)阿拉伯 (D)印度。
- 【題組】這項文化的影響,與下列何者有關? (A)十字軍東征(B)蒙古西征 (C)耶穌會傳教士的介紹 (D)鄭和出使西洋。
- 【題組】清代哪個皇帝明令禁教,造成中西文化交流中斷? (A)光緒皇帝(B)康熙皇帝 (C)道光皇帝 (D)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