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 「忙碌」、「貪婪」、「貧乏」、「空洞」,甚至滲透到我們和森林的關係上。如果你有空在假日到臺北盆地四周的森林遊樂園,你不但會驚訝的發現那兒濃厚的商業氣息,而且會被森林中的人潮、聲浪所吞噬。摩托車、汽車如過江之鯽,呼嘯而過;成群結隊的遊客,扛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大都是吃的東西——邁向森林。他們一定會烤肉,一定會玩團體遊戲,一定會把錄音機開到最大,一定會高聲喊叫,一定會亂丟紙屑,因為他們是來「發洩」。他們「忙碌」地「休閒」著,生怕填不滿難得的假期。於是,「貪婪」透過「忙碌」,神不知鬼不覺地侵蝕著他們的「休閒」;要「吃」、要「動」、要「玩」,就是遺忘了森林的靜穆。「忙碌」了一天,然後拖著疲憊的身心,一路塞車下山,將「貧乏」、「空洞」還給「自己」,迎接「忙碌」的另一個循環。(孫大川 森林漫步)
9.下列哪一則社會新聞,可作為本文的詮釋? 
(A)教育改革課程鬆綁 
(B)陽明山花季,人山人海 
(C)金曲獎入圍名單出爐 
(D)立委砲轟行政官員。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