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 )關於《老殘遊記》一書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為清末著名的筆記小說,以白話文寫成,每篇故事獨立,篇篇匠心獨運
(B)老殘為劉鶚好友,文中所述各地景點皆為真實存在,所以讀者讀來更是身歷其境
(C) 書中藉老殘行醫各地,記述所見所聞,以寫實筆法,寫出美景,反映清末社會太平和樂的繁榮景象
(D)作者劉鶚擅於描寫景物,常寓諷刺於寫景之中,所以《老殘遊記》實為中國著名的譴責小說。
(A)為清末著名的筆記小說,以白話文寫成,每篇故事獨立,篇篇匠心獨運
(B)老殘為劉鶚好友,文中所述各地景點皆為真實存在,所以讀者讀來更是身歷其境
(C) 書中藉老殘行醫各地,記述所見所聞,以寫實筆法,寫出美景,反映清末社會太平和樂的繁榮景象
(D)作者劉鶚擅於描寫景物,常寓諷刺於寫景之中,所以《老殘遊記》實為中國著名的譴責小說。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 )下列讀音何者兩兩相同?(A)羽扇「綸」巾/經「綸」世務(B) 思而「弗」得/行「弗」亂其所為(C)習之「中」人甚矣哉/人在圖畫「中」(D)三「更」畫舫穿藕花/「更」上一層樓。
- ( )鄭板橋:「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由此可知,「難得糊塗」的真正涵義為何? (A)讀書不必精熟,不求甚解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B)待
- ( )下列句子,若要加上「於」字,何者位置錯誤?(A)足履「於」平地,不與窪適也(B)果如鶴唳「於」雲端,為之怡然稱快(C)急湍甚「於」箭,猛浪若奔(D)山「於」不在高,有龍則靈。
- ( )「無一不在」意思是「全部都在」,這是雙重否定代表肯定的用法。下列選項中的詞語,何者「不是」同樣的用法?(A)無窮無盡 (B)無遠弗屆 (C)無微不至 (D)無人不知。
- ( )設問中的「提問」,是心中已有定見,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將答案敘述出來。下列何者並非屬於「提問」(A)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位鐵鉉(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 ( )關於〈繞一條比較遠的路〉一文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 文章敘述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書寫,分析選擇一條比較遠的路的理由(B)作者認為若是能經常繞一條比較遠的路回家,也許能看見不同的人生風景(
- ( )「每見颱風過後,在斷垣殘壁的牆角下,一株小草仍然綠意盎然。」這大自然的啟示印證了座右銘文中的哪一句話? (A)惟仁為紀綱 (B)曖曖內含光 (C)久久自芬芳 (D)柔弱生之徒。
- ( )「那家小吃店□□□□,隨時都是□□□□,有時還得預約,甚至排隊等候。一想到店裡的韭菜盒、蔥油餅、酸菜白肉鍋,就不禁令人□□□□,好想快點到店裡□□□□。」上述文句中的缺空處,依序應填入何
- ( )下列各選項的格言解釋,何者配對正確? (A)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理由:失敗為成功之母 (B)成功是一位差勁的老師,它會誘使聰明的人覺得自己不會失敗:有因必有果 (C)未逢逆境的人,
- ( )「一□車燈╱一□野牛╱一□高山╱一□草帽」上述詞語缺空處,依序應填入下列哪些量詞才正確? (A)盞╱頭╱座╱頂 (B)座╱頭╱頂╱盞 (C)盞╱頂╱座╱頭 (D)頂╱盞╱頭╱座。
內容推薦
- ( )「我會成為怎樣的人,絕大部分決定於我和那些愛我或不愛我,以及我愛或不愛的人之間的關係。」這段文字最主要在強調什麼觀念? (A)我們不可能獲得所有人喜愛,也不可能喜愛各式各樣的人 (B)我是
- ( )下列關於量詞的使用,何者錯誤?(A)彷彿趙千里的一副大畫(B)那一襲華麗的禮服(C)這一方歷史悠久的硯台(D)一縷炊煙翳入了天聽。
- ( )「每年四、五月間,是白色的油桐花盛開的季節,因此油桐花又有『五月雪』之稱。苗栗縣每年五月均會舉辦『桐花祭』邀請民眾一同賞花。」依你的了解,「桐花祭」的舉辦是在下列哪一個季節? (A)春
- ( )下列何者並非對偶句?(A)四面荷花三面柳,三更畫舫穿藕花(B)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C)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D)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 )從「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窒焉,既久而遂安之。」的敘述中,從「足苦窒焉」到「既久而遂安之」,當中轉變的關鍵是什麼?(A)眼不見為淨(B)隨遇而安(C)生於憂患,死於安樂(D)習
- ( )「水到渠成」之於「迎刃而解」為近義詞,猶如「暴虎馮河」之於下列何者? (A)有勇無謀 (B)三思而行 (C)乘風破浪 (D)化為烏有。
- ( )某文人因罪被貶後,寫道:「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則自喜漸不為人識。」根據這段文字,下列對於此文人境況的描述,何者正確?(註:草屨:草鞋。)
- ( )關於駢文與近體詩的比較,下列何者有誤?(A)駢文以四、六句為多;近體詩以五、七言為主(B)駢文常用對偶,格式整齊;近體詩中的律詩則要求對偶(C)駢文講求聲韻和諧,不求押韻;近體詩則須講求押韻
- ( )下列各「 」中的字,何組意思相同?(A)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做了上下兩座山的墊子,實在奇「絕」(B)浸「淫」日廣/富貴不能「淫」(C)蹴「然」以驚/深以為「然」(D)高下相「間」/離「間
- ( )下列選項的用字,何者完全正確?(A)在湍急的溪流上泛舟,大家同心協力賣力划獎,雖然氣喘如牛,揣慄不安,最終還是穿過急流區(B)他下榻客棧,喝了幾箋酒,取出友人的信盞後細讀,不禁淚流滿面(C
- ( )求知若渴,永保傻勁——賈伯斯的人生三堂課一文的主旨,「不包括」下列何者? (A)對未知事物保持探索的熱情 (B)一時的失敗可能孕育不凡的未來 (C)要有勇敢冒險的精神,闖出自己人生的新天
- ( )以下選項套入古人用語後,何者錯誤?(A)此次畢業旅行,曉強已期待許久,出發前特地要求父母多給些「盤纏」,可以在旅途中購買紀念品(B)父母親想想,難得他有這份孝心,所以就「開發」了五百元供他
- ( )下列關於〈習慣說〉一文的敘述,何者錯誤?(A)作者藉由少年時代的經驗,說明習慣乃與生俱來,不可輕忽(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說明「見微知著」的道理(C)「習之中人甚已哉!」強調習
- (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此文句中,作者透露的人生態度,與何者相似?(A)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B)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C)陶淵明的
- ( )張曉風:「其實最精緻最恣縱的聊天應該是讀書了,或清茶一盞邀來莊子,或花間置酒單挑李白,如果嫌古人渺遠,則不妨與辛稼軒、曹雪芹同其歌哭,如果你嚮往更相近的跫音,便不妨拉住梁啟超或胡適之來聒
-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
- ( )下列選項,何者與〈習慣說〉一文強調的「學貴慎始」的主旨符合?(A)曉華在叔叔機車行學修車,總是想著晚上和朋友飆車玩樂(B)小名對於課業並沒有興趣,所以作業都是拿同學的來抄,只求應付老師(C)
- ( )「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的生活及愛欲努力,這種生命輕如鴻毛!反之,若能積極造福人群,這種生命價值則重如泰山。」這段文字所要闡明的道理,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忠臣不畏死,終能成大事 (B)
- 【題組】2)本文所蘊涵的道理,與下列何者相似? (A)刻舟求劍 (B) 濫竽充數 (C) 瞎子摸象 (D)鄭人買履。
- 【題組】3)「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句中的「以」字,其意義和下列「 」中何者相同? (A)只「緣」身在此山中(B)「以」叢草為林 (C)徐噴「以」煙 (D)「緣」木求魚。
-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 遊山西村)【題組】9)本詩的體例為何? (A)絕句 (B)律詩
- 三十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少小離家,雲山蒼蒼,心裡難免有幾分惶恐。他動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正在臨帖練字,他聽說本族有一位後輩開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隨
- 【題組】( )根據文意,下列選項何者與作者的咒語有異曲同工之妙?(A)鳥兒在暴風雨後歌唱,為什麼人們在陽光普照時還不盡情感受快樂呢(B)人之所以犯錯,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而是因為他們自以為什麼都懂(
- ( )下列何者呈現聲音與動態的美感?(A)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B)水皆縹碧,千丈見底(C)蟬則千轉不窮(D)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 ( )下列何者無法印證〈繞一條比較遠的路〉一文中所提到「繞遠路」所帶來的收穫?(A)武陵人因為「忘路之遠近」,意外發現了桃花源 (B)蘇軾放棄了睡眠時間,與張懷民於承天寺一起散步夜遊,進而體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