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節錄自蘇軾 日喻)註:1.眇:音ㄇㄧㄠˇ,此指兩眼全盲。2. 捫:音ㄇㄣˊ,撫摸。3. 揣籥:音ㄔㄨㄞˇ ㄩㄝˋ,用手摸索籥以揣測它的形狀。籥,古代的樂器,中空管狀。4. 「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因為。
1)根據本文內容,下列何者敘述正確?
(A)太陽和銅盤及蠟燭相差不遠
(B)眇者因為別人的介紹,對太陽有全盤的認知
(C)學習不一定要親自體驗,由他人告知即可
(D)對任何事物,認識不清將容易失真。
1)根據本文內容,下列何者敘述正確?
(A)太陽和銅盤及蠟燭相差不遠
(B)眇者因為別人的介紹,對太陽有全盤的認知
(C)學習不一定要親自體驗,由他人告知即可
(D)對任何事物,認識不清將容易失真。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此文句中,作者透露的人生態度,與何者相似?(A)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B)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C)陶淵明的
- ( )下列關於〈習慣說〉一文的敘述,何者錯誤?(A)作者藉由少年時代的經驗,說明習慣乃與生俱來,不可輕忽(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說明「見微知著」的道理(C)「習之中人甚已哉!」強調習
- ( )以下選項套入古人用語後,何者錯誤?(A)此次畢業旅行,曉強已期待許久,出發前特地要求父母多給些「盤纏」,可以在旅途中購買紀念品(B)父母親想想,難得他有這份孝心,所以就「開發」了五百元供他
- ( )求知若渴,永保傻勁——賈伯斯的人生三堂課一文的主旨,「不包括」下列何者? (A)對未知事物保持探索的熱情 (B)一時的失敗可能孕育不凡的未來 (C)要有勇敢冒險的精神,闖出自己人生的新天
- ( )下列選項的用字,何者完全正確?(A)在湍急的溪流上泛舟,大家同心協力賣力划獎,雖然氣喘如牛,揣慄不安,最終還是穿過急流區(B)他下榻客棧,喝了幾箋酒,取出友人的信盞後細讀,不禁淚流滿面(C
- ( )下列各「 」中的字,何組意思相同?(A)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做了上下兩座山的墊子,實在奇「絕」(B)浸「淫」日廣/富貴不能「淫」(C)蹴「然」以驚/深以為「然」(D)高下相「間」/離「間
- ( )關於駢文與近體詩的比較,下列何者有誤?(A)駢文以四、六句為多;近體詩以五、七言為主(B)駢文常用對偶,格式整齊;近體詩中的律詩則要求對偶(C)駢文講求聲韻和諧,不求押韻;近體詩則須講求押韻
- ( )某文人因罪被貶後,寫道:「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則自喜漸不為人識。」根據這段文字,下列對於此文人境況的描述,何者正確?(註:草屨:草鞋。)
- ( )「水到渠成」之於「迎刃而解」為近義詞,猶如「暴虎馮河」之於下列何者? (A)有勇無謀 (B)三思而行 (C)乘風破浪 (D)化為烏有。
- ( )從「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窒焉,既久而遂安之。」的敘述中,從「足苦窒焉」到「既久而遂安之」,當中轉變的關鍵是什麼?(A)眼不見為淨(B)隨遇而安(C)生於憂患,死於安樂(D)習
內容推薦
- ( )「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的生活及愛欲努力,這種生命輕如鴻毛!反之,若能積極造福人群,這種生命價值則重如泰山。」這段文字所要闡明的道理,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忠臣不畏死,終能成大事 (B)
- 【題組】2)本文所蘊涵的道理,與下列何者相似? (A)刻舟求劍 (B) 濫竽充數 (C) 瞎子摸象 (D)鄭人買履。
- 【題組】3)「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句中的「以」字,其意義和下列「 」中何者相同? (A)只「緣」身在此山中(B)「以」叢草為林 (C)徐噴「以」煙 (D)「緣」木求魚。
-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 遊山西村)【題組】9)本詩的體例為何? (A)絕句 (B)律詩
- 三十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少小離家,雲山蒼蒼,心裡難免有幾分惶恐。他動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正在臨帖練字,他聽說本族有一位後輩開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隨
- 【題組】( )根據文意,下列選項何者與作者的咒語有異曲同工之妙?(A)鳥兒在暴風雨後歌唱,為什麼人們在陽光普照時還不盡情感受快樂呢(B)人之所以犯錯,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而是因為他們自以為什麼都懂(
- ( )下列何者呈現聲音與動態的美感?(A)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B)水皆縹碧,千丈見底(C)蟬則千轉不窮(D)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 ( )下列何者無法印證〈繞一條比較遠的路〉一文中所提到「繞遠路」所帶來的收穫?(A)武陵人因為「忘路之遠近」,意外發現了桃花源 (B)蘇軾放棄了睡眠時間,與張懷民於承天寺一起散步夜遊,進而體悟了
- 關於「學校已死」這句話,以下哪一選項是正確的?(A)那是一句教育的隱喻(B)那是指某些已經關門的學校(C)那是認為學校教育很失敗(D)那主張學校應該關門。
- 初,孫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潯陽,與蒙論議,大驚曰
- 五、閱讀題組:(每題 1 分,合計 10 分)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注:幽人,指隱居的人,本詩中指的是作者隱居的朋友【題組】( ) 本詩中,何以
- 「有個同學鎮日裡是開心的,如同陽光下的銀杏樹,嘩啦嘩啦,一陣風過就閃著細碎的笑聲。」下列何者不能用來形容這位同學?(A)笑逐顏開(B)樂極忘形 (C)神采飛揚 (D)滿面春風。
- ( )下列名句所描述的情懷,何者正確?(A)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歸心似箭(B)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絕望無助(C)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離情依依(D)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 以下教育的隱喻選項裡,哪一選項最不注重受教者的個別差異?(A)教育即彫刻(B)教育即接生(C)教育即塑造(D)教育即生長。
- 【題組】( )「吳下阿蒙」意指什麼?(A)頭腦聰明,膽識過人的人(B)只有武略而沒有學識的人(C)有先見之明,膽大心細的人(D)虛有其表,膽大妄為的人。
- 【題組】( )為何詩人會說「幽人應未眠」?(A)此時並非朋友的睡眠時間,所以應該還醒著(B)山中生活悠閒,無拘無束,睡眠時間隨興(C)一切只是作者心裡的想像,想像朋友也因為思念彼此而不成眠(D)兩
-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的主旨為何?(A)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B)以靜制動 (C)退一步海闊天空 (D)柔弱勝剛強。
- 5)下列何者最可能是本文所要傳達的人生態度? (A)記取教訓,鑑往知來 (B)積極奮進,坦然豁達 (C)把握機會,順勢而為 (D)謹慎執著,步步為營。
- 教育的社會功能之一是:可以促進社會流動。何謂社會流動?(A)社會觀念的變動(B)時代環境的變化(C)人民居住地點的移動(D)社會階級高低的變動。
- 一人頭頂被包,騎在馬上,或問之曰:「因何頂包,不捎在馬後?」答曰:「恐馬負太沉,頂在頭上,可省馬力。」(節錄自嘻談續錄)【題組】( )文中此人為何頂被包?(A)以為如此便可加快行走速度(B)自以為
- 下列關於歷史研究法的敘述,何者正確?(A)第一手資料來源是指事件的非直接參與者提供的資料 (B)第二手資料來源是指事件的參與者提供的資料 (C)內在鑑定是指考證資料內容,以確定資料內容的正確性
- ( )下列「 」中的字,何組意思兩兩相同? (A)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B)「屏」棄而不用/數十里長的「屏」風 (C)橫柯上「蔽」/不「蔽」風日 (D)「顧」而笑曰
- 以下哪一種教育目的,是盧梭所主張?(A)唯實主義(B)自然主義(C)生活預備說(D)國家主義。
- 【題組】10)「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兩句話意同於下列何者? (A)絕處逢生 (B)逆境求生 (C)走投無路 (D)進退兩難。
- 「對未來善加籌畫,但是永不忘記過去。」這句話的意思與下列何者最為接近?(A)十年河東,十年河西(B)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C)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D)人無遠慮,必有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