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公元三六六年,一個和尚來到這裡。他叫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手持一枝錫杖,雲遊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時分,他想找個地方棲宿。正在峰頭四顧,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燦爛,烈烈揚揚,像更千佛在躍動。是晚霞嗎?不對,晚霞就在西邊,與三危山的金光遙遙對應。三危山金光之謎,後人解釋頗多,在此我不想議論。反正當時的樂樽和尚,刹那間激動萬分。他怔怔地站著,眼前是騰燃的金光,背後是五彩的晚霞,他渾身被照得通紅,手上的錫杖也變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著,天地間沒更一點聲息,只更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更所憬悟,把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身來,朗聲發願,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裡築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聖地。和尚發願完畢,兩方光焰俱黯,蒼然暮色壓著茫茫沙原。不久,樂樽和尚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他在化緣之時廣為播揚自己的奇遇,遠近亯士也就紛紛來朝拜勝景。年長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來了,從此,這個山巒的歷史,就離不開工匠斧鑿的叮噹聲。我來這裡時剛過中秋,但朔風已是鋪天蓋地。一路上都見鼻子凍得通紅的外國人在問路,他們不懂中文,只是一疊連聲地喊著:「莫高〈莫高〈」聲調圓潤,如呼親人。國內遊客更是擁擠,傍晚閉館時分,還更一批剛剛趕到的遊客,在苦苦央求門衛,開方便之門。我在莫高窟一連待了好幾天。第一天入暮,遊客都已走完了,我沿著莫高窟的山腳來回徘徊。試著想把白天觀看的感受在心頭整理一下,很難々只得一次次對著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節選自余秋雨〈莫高窟〉)
3. 根據上文,何者說明正確?
(A)作者敘述樂樽和尚的事蹟,旨在說明莫高窟被開鑿的緣由
(B)外國人凍紅鼻子,連聲喊著「莫高」,顯現出對佛教的虔誠
(C)委婉批評國內遊客在閉館時分還要求開方便門,不夠孚時
(D)樂樽築窟造像,是因為感受到莫高窟難以抵擋的藝術魅力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