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8.請依時間先後描述地球環境的演變:(甲)大氣層中開始出現並增加氧氣;(乙)地球呈現熾熱的熔融狀岩漿球體;(丙)地球上出現了生命;(丁)火山活動非常活躍;(戊)地球表面出現了海洋、湖泊及河流。
(A)乙→丁→戊→丙→甲
(B)丁→乙→戊→丙→甲
(C)乙→丁→戊→甲→丙
(D)丁→乙→戊→甲→丙
(A)乙→丁→戊→丙→甲
(B)丁→乙→戊→丙→甲
(C)乙→丁→戊→甲→丙
(D)丁→乙→戊→甲→丙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 )生物演化的過程中,是否需要突變的過程?為什麼? (A)需要,因為可以產生個體的差異,或許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 (B)不需要,因為生物的特徵會漸漸適應新的環境 (C)不需要,因為突變的物種難
- 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時,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先使用低倍率的物鏡找到細胞 (B)由低倍換成高倍時,視野內的細胞數目變多 (C)由低倍換成高倍時,視野內亮度變暗 (D)若其他條件不變,則接物鏡愈長
- 5計算 之後可以得到多少?(A) (B) (C) (D)
- 根據推測關於地球上最早起源的生命,下列何者錯誤? (A)出現於海洋中 (B)綠色植物是最早出現的生命體 (C)生存在沒有氧的環境中 (D)可能以岩石中的成分維生
- ( )氧的原子量為 16,其意思為下列何者?(A) 個氧原子的質量是 公克 (B) 公克氧原子有 莫耳氧原子 (C) 莫耳氧原子的質量是 公克 (D)每莫耳氧原子的
- ( )苗栗 通宵鎮發現有貝殼化石山,其中化石甲和化石乙位在同一岩層中。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A)化石山靠近海邊,貝殼被海浪沖上岸而成化石(B)化石山因遊客多,丟棄大量貝殼垃圾而成化石(C)生
- 某一複式顯微鏡的目鏡為10×、15×,物鏡為4×、10×、60×,使用此顯微鏡觀察口腔皮膜細胞,想在視野下觀察最多數量的細胞,應使用何種放大倍率? (A) 20× (B) 40× (C) 900
- 【題組】(3)如果每度電的電價為3元,則軒軒連續使用10個小時的燈泡需繳交多少電費?(A) 1800 (B) 180 (C) 7 (D) 8 元
- 【題組】乙圖的形勢之所以形成,是受到當時流行的何種思潮影響? (A)民族主義 (B)資本主義 (C)寫實主義 (D)社會主義。
- 下列何者較可能在張裂的板塊交界處見到? (A)火山及最年輕的海洋地殼 (B)火山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 (C)海溝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 (D)海溝及最年輕的海洋地殼
內容推薦
- 使用顯微鏡觀察細微材料時,下列哪一項組合有因果關係? (A)縮小光圈—視野變小 (B)放大光圈—視野變暗 (C)改成高倍鏡—視野變亮 (D)改成低倍鏡—視野變大
- ( )H1N1病毒所引起之疾病,造成許多人死亡。下列有關引起此疾病病原的敘述,何者錯誤? (A)體內有遺傳物質 (B)和引起愛滋病的病原屬於同類 (C)一定要在活細胞內才能繁殖 (D)外有細胞
- ( )下列關於真菌界生物的敘述,哪一項是正確的? (A)個體多由菌絲構成 (B)多為單細胞生物 (C)具細胞壁和葉綠體 (D)利用種子繁殖。
- 下列何種氣體不是地球原始的大氣成分之一? (A)氧氣 (B)氮氣 (C)水氣 (D)二氧化碳
- 附圖為小楓使用解剖顯微鏡觀察被麻醉的蜜蜂時,視野中所見的景象。小楓想將蜜蜂移至視野中央,應將蜜蜂往哪個方向移動? (A)右上 (B)右下 (C)左上 (D)左下
- ( )下列關於裸子植物的敘述,何者正確? (A)蘇鐵會開花 (B)松子是松樹的果實 (C)柏樹的毬果有雌雄之分,雌毬果較大 (D)雲杉的雌毬果內有胚珠,成熟後會隨風落在花粉粒上,受精發育成種子
- ( )關於「學名」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國際學術交流時以拉丁文書寫,在國內則以本國文字書寫 (B)可以表達出生物的體型與食性關係 (C)組成學名的兩個字,字首都需要大寫。 (D)由屬名與
- 生物圈的最大範圍是海平面上下各約多少公尺? (A) (B) (C) (D) 10000
- [題組]請閱讀下列兩則資料,回答相關問題:【題組】由資料一的內容來看,這應該是下列何人的主張與期待? (A)俾斯麥 (B)威爾遜 (C)勞合喬治 (D)克里蒙梭。
- ( )下列有關生物演化方向的敘述,何者不正確?(A)構造由簡單演化為複雜 (B)由多數物種演化到少數物種 (C)由水生生物演化到陸生生物 (D) 由單細胞生物演化為多細胞生物。
- (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或排泄物經長時間的保存所形成,則下列何者可稱為化石?(A)螃蟹剛爬走過的痕跡 (B)四千年前,岩層中的陶碗 (C)埋藏在冰凍土層中的古代大象 (D)被太陽晒乾的蛙
- ( )若某電影公司想要籌拍一部有關地球中生代的電影,則下列哪一景象不適合出現在影片中? (A) 暴龍捕食大象 (B)腕龍吃著裸子植物的嫩葉 (C) 陸地上可見到小型哺乳類出沒 (D)有翼龍和昆
- ( )下列何種植物為蘚苔類? (A)地錢 (B)山蘇 (C)落地生根 (D)山藥。
- ( )如圖為甲、乙、丙三種分子的結構示意圖,甲、乙兩種分子可反應生成丙分子,若要生成 個丙分子,至少需要多少個甲分子和乙分子? (A)甲分子 個和乙分子 個 (B)甲分子 個和
- 臺灣有許多呈彎曲的岩層裸露出地表如附圖所示,下列有關此現象的敘述,何者錯誤? (A)這樣的構造稱為褶皺 (B)此彎曲現象發生於地下深處,因岩石受力產生可塑性 (C)可小到數公分,也可大到數百公里
- 【題組】(二) 液面不滿出桶外的最大加速度 a 為何( m⁄sec2)?(7 分)
- 圖 6 為集中國古代藥物學之大成的書籍內頁,這本書中記載藥物近兩千種,每種藥物分列釋名、集解、發明、附方……等項。請問:此書應該為何? (A)《三國演義》 (B)《本草綱目》 (C)《夢溪筆談
- 六、 如【圖 2】所示,直徑為 D 公尺之開口圓桶下方裝設一直徑 d 公尺的圓管,若水穩定地從圓管流出,圓桶上方的補水管以流量 Q m3⁄sec補水,使圓桶的水位固定維持於圓管上方 h公尺,試求:(各
- 當2 K2CrO4(黃色)+H2SO4 ⇌ K2Cr2O7(橙色)+H2O+K2SO4的反應達到平衡時,再加入濃氫氧化鈉溶液後,反應的巨觀現象變化為下列何者? (A)溶液顏色沒有改變 (B)溶
- ( )分別取油80克與水100克,以相同的熱源加熱,其溫度變化與加熱時間的關係如附圖中甲、乙兩線。若取100克的某液體,以相同的熱源加熱,則其溫度變化與加熱時間的關係,下列何者正確?(1克的油上升
- 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的繁盛,商人逐漸形成地域性的商幫組織,商業經營方式亦漸趨專業化。請問:當時以何地的商人所組成的商幫組織最著名?(A)山西 (B)山東 (C)廣東 (D)湖南
- 將小蘇打放入水中並且通電,則會發生以下哪一種情形?(A)離子往四面八方移動 (B)鈉離子往負極移動(C)硫酸根離子往正極移動 (D)根本不會有離子產生
- ( )電力公司會在家庭或工廠用戶端裝瓦時計(電表),它是用來記錄何種物理量的儀器? (A)電壓 (B)電量 (C)電能 (D)電功率。
- 溫度升高,反應速率增大,主要是反應物粒子的何項因素改變所致? (A)顆粒變小 (B)粒子能量增加 (C)碰撞次數減少 (D)表面積減少
- 將3mole硝酸配製成2公升水溶液,請問其莫耳濃度為多少?(A)1 (B)5 (C)5 (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