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二、歷史文本閱讀(共 2 題,每題 10 分)20%請閱讀文本後,將你的論述寫在答案卷上。喪失美洲,是十八世紀英國史的例外?自 1688 年光榮革命到 1815 年在維也納會議上對拿破崙戰爭處置達成決議為止,英國與法國之間處於斷斷續續的戰鬥狀態。《不列顛人》一書言:在這場所謂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中,這個島國誕生了嶄新的「英國人」(British)國民意識,並且逐漸的成長。書中敘述到,以天主教、法國為「他者」而塑造出來的嶄新自我意象—新教的「英國人」,成功隱蔽、或至少讓人忘記了蘇格蘭人、英格蘭人、威爾斯人的內部差異,從而創造出某種整體感。也就是說在一七零七年因為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而成立的聯合王國(Great Britain),是透過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的經驗,淬煉出了「英國人」這樣一種認同。試圖透過合併或連結的觀點來理解塑造出「英國人」這種連帶認同感的十八世記,這樣的思考方式也展現在對環大西洋的經濟圈理解上。在大西洋海域,逐漸發展出連結歐洲、非洲、南北美洲等三個大陸的三角貿易,於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的一部分所構成的聯合王國,加上北美十三州殖民地、西印度群島,共同展現出第一次大英帝國的樣貌。換言之,大英帝國正是在島國內外都獲得確認的統合(連結)基礎之上,更近一步深化的集大成。也因為如此,試圖將十八世紀的英國描述成一個「逐漸統一的時代」的歷史學家們,對於發生在一七七六年的事件,不免感到困惑。也有不少人認為《美國獨立宣言》,亦即美洲殖民地意圖脫離大英帝國,只是一樁「例外」事件。事實上,大多數歷史學家都將美國獨立定位為英國史上一段不具重要的意義的插曲,或者只是暫時的消退。支持這種觀點解釋的,是美國獨立之後的幾個狀況。第一是,英國從美洲殖民地脫離的「暫時性帝國衰退」中恢復,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在一八一五年維也納會議結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所帶來的紛擾,歐洲重返安定後,從英國移居到美洲的移民活動才正式大規模展開。第二是,失去美洲殖民地的事實,並不足以動搖英國在七年戰爭結束之際便以清楚確立的歐洲霸權。英國的海上霸權在美國獨立後,也仍在皇家海軍的守護之下繼續維持;也無妨礙英國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經濟發展。那麼,美洲殖民地的獨立,真的只是英國史上的ㄧ段例外插曲,對於英國人完全沒有經驗上的意義嗎?事實並非如此,喪失北美殖民地後的大英帝國(亦即所謂的第二次帝國),型塑出了與第一次帝國全然迥異的空間特質。第二次帝國,是在地理版圖擴張所帶來的民族、文化多樣化,以及帝國統治複雜化的情況下,英國面對此等擴張之際所產生的意識變革而形成。從保護貿易轉向自由貿易、從奴隸的主人變身為解放奴隸的救世主---如果考慮到大英帝國在歷經喪失美洲殖民地後旋即展開的帝國重組,並在一八三零年代展現出全新輪廓的實際情況,便可推測出美國獨立對英國而言,是一起相當重大的事件。然而,英國到底為這起事件失去了什麼?無代表,不納稅七年戰爭後,英國面對龐大戰債和急速擴張的領土所需的防衛和營運支出,英國政府感到相當不安。這份不安和緊張,讓英國政府的帝國政策產生了巨大的轉變。英國政府一改以往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有益的忽視」(Salutary Neglect),希望殖民地也能夠負擔一部分當地經營和防衛的費用。從一七六四美洲稅收法令(統稱為《糖稅法》)、一七六五年三月頒布《印花稅法》,該年十月,九個殖民地的代表聚集在紐約,共同決議反對課稅之虞,也確立了「無代表權,不納稅」的原則。美洲殖民地的反抗舉動,讓英國議會感到意外。這時,反對黨黨魁老皮特(Willian Pitt)發言支持美洲殖民地的主張。他說:美洲殖民地的人們,和母國的人民同樣都是英國人,因此不應該被自己沒有選出代表參與的議會要求課稅。老皮特的這個演說為撤銷《印花稅》鋪了路,最後英國政府僅保留茶稅,並再次重申英國議會對美洲殖民地擁有課稅權。美洲殖民地對課稅的不滿,並不等於想要脫離大英帝國。「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象徵著美洲殖民地對英國議會立法全的反抗,激起殖民地之間的連帶感,但還不到誘發武力衝突、爭取獨立的層次。從一七六五年頒布《印花稅》到一七七五年英美兩軍實際衝突、進入對戰狀態,中間有十年的時間。若將這十年時間納入考量,會發現導致第一次帝國解體的問題核心應該是什麼呢?十三殖民地的發展美洲殖民地開發手法,是以募集有意參與殖民事業的人士,共同出資成立私人公司,以獲取國王頒發的特許狀。於是十七世紀漸漸發展以三種形式為中心,時而帶著宗教色彩,又呼應國內的政治情勢,逐步建構起來。在大西洋沿岸逐漸形成的十三處殖民地,直到七年戰爭為止,除了疆界紛爭之外,彼此之間幾乎互不干涉、各自獨立發展。美洲殖民地通常在地理上被劃分為南部、北部新英格蘭和中部三個區域。不管是基於特許狀的授予、土地的賞賜、隨信仰展開的自治組織,美洲殖民地終歸是屬於英國國王的領土,因此十七世紀英國所經歷的兩次革命為國內帶來的改變,殖民地也是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美洲某種程度穩定的統治,是在光榮革命確立「國王君臨而不統治」原則的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期。殖民地是國王的領土,所以國王派總督至此,但大多數情況下各殖民地的自治,有自己的議會和法院,於是,殖民地就在這帝國「有益的忽視之帝國政策」下發展起來。英國化的殖民地生活十七世紀後半到十八世紀前半,在英國史上被稱為商業革命時代。大量非歐洲商品,如咖啡、紅茶、香菸和棉花流入英國,數據顯示 17 世紀末英國貿易總出口量的百分之五十七(進口量則是百分之三十二)是以北美和西印度群島為對象,這個以蔗糖和香菸產品為中心的貿易,一年有一百萬噸殖民地產物被運送回倫敦,史家將此現象稱為英國貿易的「美洲化」,其中為英國人生活帶來最重要的改變就是飲用紅茶的習慣。相對的,殖民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充斥著從英國輸入的製品,甚至是繪畫和裝飾品,使用 Wedgwood 等英國製茶杯飲用紅茶的習慣,沒滲透到美洲人的日常生活,那麼就不會有一七七三年制定《茶業法》(Tea Act)針對茶業課稅一事,波士頓茶葉黨事件是ㄧ個顯示美洲殖民地人民「英國化」的例子。換句話說,英國貿易的「美洲化」和美洲殖民地生活「英國化」,兩者是相應表裡的關係。在這個時代環大西洋特質中,英國白人明顯有著流通並使用同樣物品的趨勢。就物質層面而言,美洲殖民地人民就是「英國人」,正因為如此,針對蔗糖、茶葉以及英國製品所發起的拒買運動,便會成為反抗英國的象徵。甚至在思想、思考方式和價值觀,我們從一七七六年的《獨立宣言》的文本中所揭示的革命的概念,可說是集英國啟蒙運動之大成。殖民地人民是英國人嗎?我們清楚看到一個事實,美洲殖民地人民們,並不否定母國的思考方式、思想和價值觀;相反地,他們不但接受且還相當支持,才會認為自己也應該要享有「無代表,不納稅」等英國人所主張的各種權利。此外,不可忽視的是,有許多英國人也將美洲殖民地的人們當作大西洋彼方的「英國人」,並認同殖民地人民因此產生的政治權利意識。這些認同擁護殖民地人民生活主張的背後,存在著對英國財政和軍事體系的不滿、官商勾結的批判。在一七六三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到一七八三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的二十年裡,大西洋兩側的英國人民共同批判著當時的英國政府。課稅額度是美洲二十五倍的英國,激起對英國政治腐敗批評的聲浪。在改革「腐敗」的手段上,英國人民和美洲殖民地之間有著根本上的差異:英國人使終企圖透過議會改革,推動政治民主化,英國政治上的激進派,雖然認為由極少數特權壟斷選舉權是個問題,但不會去否定議會的權威,他們相信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是掌握在議會的立法權,而且,指要守住光榮革命所確認的「君臨國會」原則,英國不曾萌生出推翻國王的想法;相對的,美洲人民所採取的行動,則是同時否定英國議會和國王暴力的革命。這項差異說明了什麼?懷疑與冷漠的存在一七七三年波士頓茶葉黨事件之後,漸漸擴展到全部十三處殖民地,大多數的成員都是商人和小店主等中產階級人士,他們所批判的是針對國王親信所導致的不公和腐敗,內容並未觸及制度面上的結構框架(英國國家體制),一七七四年英國以制裁為由關閉了波士頓港,剝奪了麻塞諸塞灣省的自治權,徵用民宅作為士兵的宿舍,頒佈多項強硬的《強制法》(Corrcove Acts),將波士頓置於軍政的管理之下。對此,一七七四年九月,之前一直各自為政的殖民地,除了喬治亞以外的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會議中拒絕了英國議會投票通過,針對殖民地要求課稅的《不可容忍法案》(Intolerable Acts),美洲在此明確拒絕了母國議會對於殖民地的立法權。然而,「曾經高聲讚頌著帝國連結感的美洲人民,為何會意圖以暴力方式來切段這份羈絆?」在思索這個疑問時,以下的事實是很重要的:在長達二十年的獨立革命過程中,在美洲掀起輿論譁然的僅僅指有三次---印花稅法(一七六五)、強制法(一七七四)和開戰初期(一七七五—到一七七六);除此之外大半的期間,美洲的輿論對於獨立一事,要不是充滿懷疑,就是冷漠以待。追求獨立的殖民地人民卻只是少數。一七七五年四月,母國英國的軍隊和民兵在萊辛頓、康科德爆發武力衝突,獨立戰爭就此展開。不過,在二百五十萬的殖民地人口中,以獨立為目標的愛國派(Patriots)大約只有八十萬人,而效忠於英國國王的保皇派(Loyalist)則大約是五分之一(頂多到四分之一)。其餘超過一百萬的人們都保持著中立的立場,換言之,即是心存懷疑惑是抱持冷漠的態度。美洲殖民地的人民直到最後一刻,都還對自帝國分離一事感到迷惑。事實上,他們多多少少仍然保有「英國人」的意識。但是另一方面,他們確實開始有所「覺醒」了。從誤解中覺醒英國始終試圖在議會改革的框架內,解決政治腐敗和沉重課稅的嚴峻事實。因為英國人的種種權利,是確立在經過光榮革命的「君臨國會」原則之上。故而,即便是吶喊著政制改革的必要性,但英國卻未曾採取像法國大革命那樣的手段,破壞以國王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將管理國家的主權移交到人民手中。英國將國王的權限視為政治結構的一部分而加以維持,在促使國王與議會之間的關係民主化之餘,重要的是透過議會的民主化來達成政治改革的目標。英國的主權在於「國王與議會」,美洲殖民地也相當明白且認同這個原則;並且此前題之下,主張此一主權形式所涵蓋的範圍並不包含美洲殖民地。七年戰爭之後,英國為了維持帝國而屢屢要求加稅,這令美洲殖民地不由得重新思考,從前不意識到的與英國之間的關係。從而,他們也注意到,在大英帝國的內部,美洲殖民地被定位在一種相當曖昧的狀態。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仿效英國設置殖民地議會中,獨自解釋自己在帝國中的定位,而他們所得到的結論則是: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美洲殖民地和國王之間擁有對等的關係。或許就美洲殖民地的立場看來,在發展成戰爭局面之前的十年左右期間,是為了讓這種對等關係正常化的交涉期。在這份「關係」之中,並沒有允許議會介入的餘地。美洲殖民地的人民在「有益的忽視」之優越待遇下,各自發展出獨立的殖民地議會,凡是都遵從議會的決定來加以解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和自己土地的最終所有者英國國王之間的關係。在他們的理解當中,英國議會的權限,不應中央集權地強加在大西洋彼方的美洲殖民地之上;實際上,也因為美洲殖民地未被置於英國議會的管理之下,所以對於美洲人民的課稅,才會只有英國人民的二十五分之一。在這層意義上,美洲人民絕非是「英國人」。不過,英國政府的認知並不同。或許這因為如此,在撤銷《印花稅法》時英國政府財會頒布《宣示法》(Declaratory Acts)以確認英國議會的立法權。而且,英國政府還反駁:要明白,殖民地人民之所以能夠主張與「英國人」擁有相同的權利,示因為殖民地議會是西敏議會的袖珍版的緣故,要理解到底是什麼保證了殖民地人民是「英國人」!、「既然是英國人的話,就裡當明白西敏議會的意義」--這種期待,始終遭到殖民地的背叛。每當課稅之際,殖民地便會一再反抗,這是因為美洲殖民地的人們,並非是在建立起國王和議會間的民主化關係的同時,也確立了議會主權的「英國人」。最先注意到此事的是美洲殖民地人民。明白了他們並非是「英國人」後,就放棄調整和英國國王之間的關係。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他們發表了獨立宣言。在事態逐漸發展的過程中,令英國政府和議會確信大海比方的人們並非「英國人」的關鍵,是宿敵法國的參戰。法國參戰的衝擊在採取武力抗爭的獨立革命中,美洲殖民地之所以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並非是因為美洲人民不屈不饒的精神,而是歐洲諸國的軍事介入。特別是法國在一七七八年二月的參戰,造成了劃時代的轉變。主要是因為這起事件,斬斷了透過新教信仰和價值觀所維繫的第一次帝國的羈絆。十八世紀初期,因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合併而誕生的「英國人(British)」國家認同,透過「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在天主教/法國互為競爭對手的關係狀態下鍛煉、成長,在這種情況之下,新教的美洲居然會和法國結盟,此是對英國帶來了難以置信的衝擊。緊接著在法國之後,同為天主教的西班牙也站在美國那邊加入了戰局,英國或許多少有些沮桑。不過隔年,同樣是新教國家,並在奧倫治親王威廉就任英格蘭國王以來,就一直和英國維持著親密關係的荷蘭,竟然也支持美洲加入戰局,英國所遭受到的衝擊更為巨大。美國獨立革命,名副其實地是ㄧ場大幅改變了歐洲的「天主教/新教」對立構圖的革命。在這種局面之下,一七八一年十月,英軍在約克鎮投降,實質上結束了這場戰爭。強硬派的首相諾斯引咎辭職獲准後,英國和美洲之間開始進行和談,最後在一七八三年九月,雙方簽訂了《巴黎和約》,正式承認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獨立。英國就此失去了美洲。喪失美洲的教訓然而,喪失美洲並不意味著喪失帝國。而且還不只是如此,英國在伴隨著美國獨立的「一剎那的衰退」之後,又再度向大海的彼方擴張。更重要的是,英國國內的樣貌並未因為失去美洲而產生任何的變化。不論是「君臨國會」的主權結構,或是連和王國的政治體制,完全都沒有任何動搖。英國因為七年戰爭勝利而確立的歐洲霸權,以及在背後支持著它的皇家海軍海上霸權,也都不曾因為喪失美洲而受到動搖。喪失美洲,在性質上並未對聯合王國的主權構成威脅。然而另一方面,喪失美洲確實是剝奪了英國的某些部分。其中之一,就是如同掌握英國社會一般,掌握帝國這個空間的理解力和想像力。在這份理解和想像中,與同樣擁有新教信仰和價值觀的「英國人」的戰爭,令大多數的英國國民心生畏怯,動搖了英國的國家認同。而且,「美洲人民」竟然會如此輕易地就和天主教/法國聯手,帶來的痛苦和衝擊令英國人捫心自問:「自己究竟為何而戰?」所謂的愛國心到底何在?而這一自問,也讓他們更加痛苦。於是,喪失美洲的經驗,對於帝國這個統治空間,留下了幾個教訓。第一,不能要求殖民地人民擁有身為「英國人」的認同感。第二,將殖民地納入西敏議會為核心的框架架構中,並非明智之舉。第三,喪失美洲並非是母國壓抑殖民地的結果,相反地,事件的始末是放任殖民地任意自為的「有益的忽視」所導致。由於這三個教訓,讓英國在締結了承認美國獨立的《巴黎和約》的隔年,亦即一七八四通過了《東印度公司法》、又於一七九一年通過了治理加拿大的《憲法法令》,並在一八零零年通過了合併愛爾蘭的《聯合法》,展現出了帝國介入殖民地管理的姿態。不擴大英國議會的權限,不對殖民地直接課稅,但是充分的介入---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英國所設想出來的統治方法,就是將統治領域限縮在最小範圍的非正式統治模式,即是所謂的「自由貿易的帝國」;這樣的政策透過投資和技術的轉移,在南美洲和中國等地加以施行。此外還有另一個模式,就是在亞洲和非洲推行的間接統治,盡可能不干涉當地社會的運作。說起來,喪失美洲的經驗所帶來的教訓,即是帝國中心對於帝國邊緣的統治是有其極限的。琳達‧科如此寫道:對母國的英國人而言,美洲人民「是ㄧ群在物理上的距離雖然很遙遠,但文化上的距離卻很接近的人們;他們相似到令人感到欣喜,但是本質上的差異卻也令人不覺心生厭煩;他們充滿了不可理解的似是而非的論點,迄今依然如此……」。令母國的英國人誤以為彼此是「相同」的他們,竟然會奔向革命一途;這份衝擊,實際上帶給大英帝國的苦惱,遠遠超乎預期。作答說明:
[!--empirenews.page--]一、 你認為來自英國的北美洲殖民地獨立前的移民者(十七世紀~十八世紀中葉),他們是英國人嗎?寫下你認為是/不是的理由。10%
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高二歷史下第一次-108 年 - 市立台中一中 107 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段考 高二(社會組)歷史試題#82165
討論
私人筆記( 0 )
[!--empirenews.page--]一、 你認為來自英國的北美洲殖民地獨立前的移民者(十七世紀~十八世紀中葉),他們是英國人嗎?寫下你認為是/不是的理由。10%
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高二歷史下第一次-108 年 - 市立台中一中 107 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段考 高二(社會組)歷史試題#82165
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