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0. 當中央政府權力式微,就容易形成地方軍人割據的局面,如唐末藩鎮與民初軍閥都曾出現這種情形。請問:藩鎮或軍閥的特色為何?
(A)彼此之間倘若有紛爭,多靠關說協調
(B)重視民族精神,團結一致對付外敵
(C)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D)注重個人利益,用軍事力量解決紛爭。
(A)彼此之間倘若有紛爭,多靠關說協調
(B)重視民族精神,團結一致對付外敵
(C)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D)注重個人利益,用軍事力量解決紛爭。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826087
統計:A(2),B(7),C(5),D(95),E(0)
內容推薦
- 海基會與海協會雙方會長在何處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 (A)新加坡 (B)臺北 (C)北京 (D)雅加達。
- 八國聯軍戰爭期間,東南各省為免戰火波及,督撫紛紛與各國訂立哪項協定? (A)門戶開放政策 (B)東南互保辦法 (C)《辛丑和約》 (D)《馬關條約》。
- 歷史老師要同學撰寫某位歷史人物的傳記,小明蒐集了某位人物的兩項資料:資料一:率領軍隊擊敗復辟軍的勢力,使中斷的政局得以回復。資料二:毀棄《約法》,專斷國政,政局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請問:小明傳
- 「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為民國初年重要的文化與愛國運動,對近代中國的發展影響亦至為深遠。關於兩個運動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 (A)兩者皆得到新知識分子的支持 (B)五四運動對新文化運動產生
- 近年來臺灣的電視臺增添了不少族群特色,如:客家電視臺、原住民電視臺的創辦,它們都以使用自身語言為主。請問:這反映了何種現象? (A)臺灣是個多元社會 (B)臺灣族群分裂嚴重 (C)臺灣媒體業十
- 明珠看到黑板上老師將以下的活動歸類在一起,如:「戊戌變法」、「庚子後新政」、「立憲運動」。請問:老師將這三項活動歸類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屬於哪個層次的運動? (A)器物 (B)制度 (C)理念
- 以下何者為認知領域教學行為目標的正確寫法?(A) 能尊重並接納他人的想法 (B) 能說出校園內六種植物的名稱(C) 能正確操作實驗器材 (D) 能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
- 現今臺灣國民義務教育的基礎,可說是奠定於哪個時代? (A)鄭氏時期 (B)清領後期 (C)日治時期 (D)中華民國在臺灣時期。
- 清末義和團興起的地區,當時被哪個國家劃入勢力範圍? (A)俄國 (B)德國 (C)英國 (D)法國。
- 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組織中華革命黨與蔡鍔等人發起護國軍起義,其共同目的為何? (A)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B)討伐袁世凱 (C)討伐張勳復辟 (D)聲討段祺瑞。
內容推薦
- 這個中國城市在西元2010年舉辦過世界博覽會,同時它也是近代以來,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城市之一。在清末民初時,就已經有電車、電燈等設施,相當富有外國風情。請問:上述內容最可能是哪座城市的敘述?
- 民國初年的《新青年》雜誌,這本雜誌是民初新知識分子發表看法與言論的重要刊物。請問:在這本刊物中不會看到何種主張? (A)鼓吹民主與科學的真諦 (B)鼓吹男女平權、婚姻自由的觀念 (C)褒揚儒家
- 孫中山成立了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正式走上了號召群眾,推翻滿清的道路。請問:孫中山展開的行動,是鑑於清朝在哪場戰爭的失敗而展開? (A)甲午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八國
- 一份報紙記載:「國會大選的結果揭曉,結果國民黨贏得絕對的多數,使國民黨的代理總理宋教仁掌握政治權力,袁世凱因此備感壓力,結果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引發一場討袁行動。」請問:引發的是下列哪場討
- 袁世凱於民國初年大張旗鼓推動帝制,希望能一圓皇帝夢,最後結果卻是失敗,其失敗原因不包括何者? (A)各國列強反對 (B)引起社會各界反感 (C)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 (D)護國軍起義造成回響。
- (甲)提倡君主立憲 (乙)排斥西方文化 (丙)斥責「吃人的禮教」 (丁)提倡白話文學 (戊)「德先生」、「賽先生」的觀念。請問:以上敘述哪些與新文化運動有關? (A)甲乙丙 (B)甲丙戊 (C
-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設立於戊戌變法時。民國初年,哪個人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後,竭力鼓吹自由學風,並延攬人才入校授課,因此北大無論在新文化運動或五四運動時期均扮演重要角色? (A)胡適
- ※(一)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幾次改革並未收到良好的成效下,開始注意到中國可以保留君主的政體,但是必須訂定憲法,召開國會,達成一種君民一同共治的理想。請問:上述提到的是哪個改革運動的主張?
- 民國初年所制定的《臨時約法》,這可說是憲法頒布前的國家根本大法,但是在民初卻先後被誰廢止過? (A)袁世凱,段祺瑞 (B)袁世凱,孫中山 (C)曹錕,段祺瑞 (D)張勳,黎元洪。
- 這樣的改革主張,主要是受到什麼刺激而引起的? (A)日俄戰爭俄國戰敗 (B)英法聯軍中國戰敗 (C)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 (D)八國聯軍使中國受到重大破壞。
- 這樣的改革最後未成功的原因為何? (A)地方行政配合度太低 (B)規畫時間太短,倉促施行 (C)皇族內閣令革新派失望 (D)革命黨推翻滿清成功。
- ※(二)武昌起義後,滿清政府面對共和勢力與革命成功的問題,採取一連串的措施,意圖挽回頹勢,但終究無法抵擋時代的洪流,宣布退位,結束中國長久的帝制。請問:為了阻止共和革命勢力的蔓延,清廷
- 「以革命方式推翻君主專制,締造新政府。」下列哪一組國家在20世紀都有類似遭遇? (A)中國、俄國 (B)俄國、日本 (C)中國、日本 (D)美國、法國。
- 臺灣在面對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石油危機)時,正值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期間,請問:當時的蔣經國先生推動那一項政策,讓臺灣度過經濟困境? (A)土地改革 (B)發行新臺幣 (C)十大建設 (D
- 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將首都定於何處? (A)廣州 (B)武漢 (C)上海 (D)南京。
- 從鄭成功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開始,臺灣先後歷經鄭氏治臺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以及中華民國統治時期。試問:下列治理臺灣地區的行政單位,依照出現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應為何?【甲】臺灣府【乙】承天府【丙】臺
- 某位學生平均每節課打瞌睡二十分鐘,老師與他約定若每節打瞌睡能減少為十分鐘內,就可得到一個點數。此為何種增強策略?(A) 區別性增強低頻率行為(DRL) (B) 區別性增強替代行為(DRA)(C) 區別
- 下列各選項的歷史事件,何者發生的時間最晚?(A)韓戰 (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C)文化大革命 (D)國民政府遷臺。
- 清廷面對接踵而來的問題,加上袁世凱的逼迫,在內外交迫的局面下,終於宣布退位,當時的滿清最後一位皇帝為誰? (A)咸豐皇帝 (B)宣統皇帝 (C)道光皇帝 (D)光緒皇帝。
- 1920年代開始,臺灣人以政治社會運動來向總督府爭取權利,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有誤?(A)是受到一次大戰後「民族自決」思潮的影響 (B)主要動機是要制衡總督府的專制體制,反對不合理的殖民政策 (C)各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下列哪一事件的爆發促使歐、亞兩大戰場合流? (A)德國侵略波蘭 (B)諾曼地登陸 (C)七七事變 (D)珍珠港事變。
- 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表述哪些是不适当的?(A)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这意味着法律取代了其他社会调整手段(B)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同(C)实现了法制
- ※(三)一位中國官員在一封給北京政府的電報中表示:「英、美等國將中國的權益出賣給日本,使日本得以繼承德國的特權,但在國內民眾抗議浪潮的壓力下,我們的代表決定拒絕接受列強這樣的安排,在和會中拒簽和約內容
- 二次大戰以後,國際上的共產勢力大為擴張,形成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的對峙局面。此種情勢的形成與哪個會議的召開有關? (A)開羅會議 (B)柏林會議 (C)雅爾達會議 (D)慕尼黑會議。
- 1927年,臺灣出現了第一個合法政黨,名為:(A)臺灣民主黨 (B)中國民主黨 (C)臺灣民眾黨 (D)中國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