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 臺灣在面對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石油危機)時,正值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期間,請問:當時的蔣經國先生推動那一項政策,讓臺灣度過經濟困境?
(A)土地改革
(B)發行新臺幣
(C)十大建設
(D)設立新竹科學園區
(A)土地改革
(B)發行新臺幣
(C)十大建設
(D)設立新竹科學園區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75
統計:A(3),B(6),C(112),D(1),E(0)
內容推薦
- ※(二)武昌起義後,滿清政府面對共和勢力與革命成功的問題,採取一連串的措施,意圖挽回頹勢,但終究無法抵擋時代的洪流,宣布退位,結束中國長久的帝制。請問:為了阻止共和革命勢力的蔓延,清廷
- 這樣的改革最後未成功的原因為何? (A)地方行政配合度太低 (B)規畫時間太短,倉促施行 (C)皇族內閣令革新派失望 (D)革命黨推翻滿清成功。
- 這樣的改革主張,主要是受到什麼刺激而引起的? (A)日俄戰爭俄國戰敗 (B)英法聯軍中國戰敗 (C)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 (D)八國聯軍使中國受到重大破壞。
- 民國初年所制定的《臨時約法》,這可說是憲法頒布前的國家根本大法,但是在民初卻先後被誰廢止過? (A)袁世凱,段祺瑞 (B)袁世凱,孫中山 (C)曹錕,段祺瑞 (D)張勳,黎元洪。
- ※(一)中國的知識分子在幾次改革並未收到良好的成效下,開始注意到中國可以保留君主的政體,但是必須訂定憲法,召開國會,達成一種君民一同共治的理想。請問:上述提到的是哪個改革運動的主張?
-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設立於戊戌變法時。民國初年,哪個人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後,竭力鼓吹自由學風,並延攬人才入校授課,因此北大無論在新文化運動或五四運動時期均扮演重要角色? (A)胡適
- (甲)提倡君主立憲 (乙)排斥西方文化 (丙)斥責「吃人的禮教」 (丁)提倡白話文學 (戊)「德先生」、「賽先生」的觀念。請問:以上敘述哪些與新文化運動有關? (A)甲乙丙 (B)甲丙戊 (C
- 袁世凱於民國初年大張旗鼓推動帝制,希望能一圓皇帝夢,最後結果卻是失敗,其失敗原因不包括何者? (A)各國列強反對 (B)引起社會各界反感 (C)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 (D)護國軍起義造成回響。
- 一份報紙記載:「國會大選的結果揭曉,結果國民黨贏得絕對的多數,使國民黨的代理總理宋教仁掌握政治權力,袁世凱因此備感壓力,結果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引發一場討袁行動。」請問:引發的是下列哪場討
- 孫中山成立了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正式走上了號召群眾,推翻滿清的道路。請問:孫中山展開的行動,是鑑於清朝在哪場戰爭的失敗而展開? (A)甲午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八國
內容推薦
- 從鄭成功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開始,臺灣先後歷經鄭氏治臺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以及中華民國統治時期。試問:下列治理臺灣地區的行政單位,依照出現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應為何?【甲】臺灣府【乙】承天府【丙】臺
- 某位學生平均每節課打瞌睡二十分鐘,老師與他約定若每節打瞌睡能減少為十分鐘內,就可得到一個點數。此為何種增強策略?(A) 區別性增強低頻率行為(DRL) (B) 區別性增強替代行為(DRA)(C) 區別
- 下列各選項的歷史事件,何者發生的時間最晚?(A)韓戰 (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C)文化大革命 (D)國民政府遷臺。
- 清廷面對接踵而來的問題,加上袁世凱的逼迫,在內外交迫的局面下,終於宣布退位,當時的滿清最後一位皇帝為誰? (A)咸豐皇帝 (B)宣統皇帝 (C)道光皇帝 (D)光緒皇帝。
- 1920年代開始,臺灣人以政治社會運動來向總督府爭取權利,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有誤?(A)是受到一次大戰後「民族自決」思潮的影響 (B)主要動機是要制衡總督府的專制體制,反對不合理的殖民政策 (C)各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下列哪一事件的爆發促使歐、亞兩大戰場合流? (A)德國侵略波蘭 (B)諾曼地登陸 (C)七七事變 (D)珍珠港事變。
- 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表述哪些是不适当的?(A)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这意味着法律取代了其他社会调整手段(B)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同(C)实现了法制
- ※(三)一位中國官員在一封給北京政府的電報中表示:「英、美等國將中國的權益出賣給日本,使日本得以繼承德國的特權,但在國內民眾抗議浪潮的壓力下,我們的代表決定拒絕接受列強這樣的安排,在和會中拒簽和約內容
- 二次大戰以後,國際上的共產勢力大為擴張,形成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的對峙局面。此種情勢的形成與哪個會議的召開有關? (A)開羅會議 (B)柏林會議 (C)雅爾達會議 (D)慕尼黑會議。
- 1927年,臺灣出現了第一個合法政黨,名為:(A)臺灣民主黨 (B)中國民主黨 (C)臺灣民眾黨 (D)中國國民黨。
- 民國68年12月10日,黨外人士為了紀念國際人權日,在高雄舉行遊行活動爭取自由民主,爆發了嚴重的警民流血衝突,對臺灣民主發展影響甚大,此事件稱為:(A)清鄉活動 (B)雷震事件 (C)二二八事件
- 蘇聯與德國在二次大戰期間,雙方打得如火如荼,令史達林差點招架不住,因此他多次向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聯的壓力。請問:第二戰場後來在右圖中何處展開? (A)甲 (B)乙 (C)丙
- 官員在電報中提到,他們在和會中拒簽條款,這場「和會」是指哪場會議? (A)北京和會 (B)巴黎和會 (C)紐約和會 (D)倫敦和會。
- 猶太人相信上帝曾賜他們一塊留著「奶與蜜」的土地,但阿拉伯人卻已在這土地上居住了千年之久,於是衝突歷久不歇,這土地是哪一個地方? (A)巴伐利亞 (B)巴勒斯坦 (C)巴基斯坦 (D)巴塞隆納。
- 臺灣在日治時期人口增加速度居世界首位,最主要的原因為何?(A)南進政策為徵兵需大量人力,政府積極獎勵生育 (B) 加強交通建設、社會穩定、治安良好、少人移出 (C)由於經濟穩定,使出生率大幅增加
- 民國37年,政府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全國進入戰爭的準備狀態。請問:當時實施的背景為何?(A)因國共內戰激烈,社會動盪不安 (B)政府遷臺後,為防止共產主義滲透到臺灣 (C)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 三成分六階段CPS其中包含甲、發現問題PF,乙、發現資料DF,丙、發現解決方法SF,丁、發現主意IF。請問排序為何?(A)乙甲丁丙 (B)甲乙丁丙 (C)乙丁甲丙 (D)甲乙丙丁
- 政府將於103年實施「十二年國教」,期望教育能提升知識水準,並且適性的發展。然而早在1943年,當時總督府視教育為同化臺灣人的重要手段,於是推動了臺灣的義務教育,請問 :臺灣實施義務教育的開始是在
- 在此抗議浪潮下,下列哪個口號與此運動無關? (A)「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B)「廢除二十一條要求」 (C)「還我山東,還我青島」 (D)「扶清滅洋」。
- 陳奶奶曾於日治時期就讀「金瓜石小學校」,但該校後來改稱「金瓜石國民學校」,這項作法是為了配合當時哪一項政策?(A)無方針主義 (B)內地延長主義 (C)皇民化運動 (D)健民運動。【背面還有試題
- 臺灣人一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治時期開始出現定期休假,使社會大眾有了「餘暇生活」的時間,總督府也開始推廣運動會、音樂會等各種餘暇活動。這種休閒生活觀念導因於下列何種制度的引進?(A)公
- 下列有關中華民國歷任總統的相關敘述,何者正確?(A)首位民選總統為蔣中正 (B)首次政黨輪替上任的總統是馬英九 (C)推動中央民意代表改選,修訂憲法的是蔣經國總統 (D) 現任總統是行憲後第13
- 「臺灣民報」是日治時期唯一能代表臺灣人的言論機關,該報以平易的漢文報導,評論當時的國內外新聞,並介紹各種實用性知識。試問:「臺灣民報」的發行單位為何?(A)臺灣議會 (B)臺灣文化協會 (C)臺灣
-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
- 1935年,總督府終於同意舉辦了臺灣第一次地方議員選舉,民眾紛紛互相告知參與投票。試問:此為哪一個組織不斷努力的成果?(A)「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B)臺灣文化協會 (C)臺灣民眾黨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