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0〜21題組:閱讀以下短文,回答20〜21題。 曱、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 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 乙、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規規焉,以君 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 丙、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 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1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 君也。」
20.關於甲、乙、丙三段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甲文中伯夷、叔齊因直諫而受辱,基於義憤’故不食周粟
(B)乙文作者認為有許多儒者因為伯夷、叔齊的事蹟久遠難以求證,因而錯誤解讀並宣揚, 以致天下人痛惡「君王」
(C)丙文中孟子以為殘賊之君,人人得而誅之,言中隱含民本思想
(D)三段文字皆強調「大人世及以為禮,禮義以為紀」的社會秩序。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