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一位雜誌的負責人,述說該刊面臨的問題:「就拿本刊來說,批評時政的文字不僅隨著可批評的事項之增多而增多,而且也比以前批評得更直率、更嚴厲、更深入……在民國四十六年八月到四十七年二月本刊發表一系列『今日的問題』的社論以後,……我們又被戴上一頂『反共無望論』的帽子,接著又有所謂『賣國主義者』、『亡國主義者』等等罪名。除了這些文字上公開的攻擊、謾罵、構陷以外,還有或明或暗或重或輕的恫嚇與利誘……。」根據你的了解,上述引文的歷史背景為何?
(A)文化大革命中劉少奇不滿紅衛兵對他的鬥爭
(B)蔣渭水在《臺灣民報》上指控日本殖民政府打壓臺灣民眾
(C)雷震在《自由中國》雜誌感慨政府對言論自由的壓制
(D)施明德在《美麗島》雜誌上批評政府對黨外人士的誣蔑
(A)文化大革命中劉少奇不滿紅衛兵對他的鬥爭
(B)蔣渭水在《臺灣民報》上指控日本殖民政府打壓臺灣民眾
(C)雷震在《自由中國》雜誌感慨政府對言論自由的壓制
(D)施明德在《美麗島》雜誌上批評政府對黨外人士的誣蔑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27273
統計:A(1),B(1),C(16),D(4),E(0)
內容推薦
- 關於清朝治臺政策的敘述,何者正確? (A) 康熙及施琅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主張「遷其人棄其地」 (B) 清初為防臺而治臺,故駐軍以八旗軍為主,防止漢人叛變,另有臺灣鎮
-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曾於1624到1662年間占領臺灣,建立殖民政權。1662年,鄭成功才驅逐荷蘭人,建立明鄭政權。這兩個政權經營臺灣時,有何相似之處? (A) 為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均將土地收歸
-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一書認為,□□是十七世紀中西海權遭遇初期,具備對付西方海軍的戰法、能夠從海上抵禦西洋人軍艦大砲的少數中國將領,特別是1633年10月在對付荷蘭艦隊的戰役中,出動一、兩百艘戰船
- 某史料記載:「招沿海居民不願內徙者數萬人。東渡以實臺灣……內地民皆破產、哀號自盡,至是為成功所招。」對於該史料的解讀,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沿海居民與倭寇勾結,形成更強大的海盜勢力 (B)
- 清朝方面曾與臺灣的某一政權展開談判,其中臺灣方面提出的議題包括:須仿照朝鮮事例、不薙髮、世守臺灣島與稱臣納貢。但最後雙方仍未對這些問題達成共識。請問:當時這個政權的統治者應為何人? (A) 鄭成
- 「自由中國」半月刊在民國四十八年發行的期刊中有篇叫「欣幸中的疑慮」指出,蔣中正雖表明不修憲,卻未明白表示不連任,容易造成一般社會大眾的幻覺,唯有明白表示不連任,才能杜絕所謂的擁戴運動。請問後來歷
- 學者指出,這是十九世紀末期以來,臺灣各項土地所有權改革的最後一次壯舉。政府以強大政治力迫使地主交出土地所有權,然後分配至佃農手中,達到農地的所有者與耕作者合一的理想。地主沒有選擇賣不賣的自由,而
- 160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發出指示說:「我們必須用一切可能來增進對華(中國)貿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絲,因為生絲利潤優厚,大宗販運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收入和繁榮。」由此可知荷蘭人占據澎湖、
- 此項法令對臺灣造成的影響有二:一是軍事統治權的擴大;二是對人民基本自由及權利的限制。舉凡非法集會、結社、罷工、罷課、罷市等都在禁止範圍內,並制定管理辦法管制新聞與出版自由。直至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 關於十六、十七世紀西方國家相繼競逐東亞,臺灣遂成為攻取的目標,下列何者敘述正確? (A) 臺灣位於東亞海域樞紐,自古以來,各國船隻即以臺灣為航運中心 (B) 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人以東亞為傳教與
內容推薦
- 《臺灣通史》中有一篇祭文:「自同安侯入臺,臺地始居人。逮賜姓啟土,臺為嚴疆,莫敢誰何?」此文之同安侯「從海盜變將軍」、「先降明後降清」、「集盜商、政客於一身」。請問:同安侯指的是何人? (A)
- 一位政治學者指出:「在民國六十六年縣市長選舉中,因為抗議政府作票,而演變成群眾暴動攻擊警局的□□,讓異議人士初次體驗到可以在街頭釋放民眾被壓抑的力量,是另一條衝撞威權體制的路線。」文中的□□應該
- 《螢光幕前──盛竹如電視生涯回憶錄》提到:「每當十月分所謂普天同慶時,也是我們電視及新聞工作人面臨關頭、要度過艱難困苦一個月之時……雙十節這天,不能發生不吉利的新聞,任何火警、兇殺、搶劫、車禍等
- 西元16世紀末葉,臺灣取代澎湖成為海上走私貿易基地與海盜的巢穴的原因為何? (A) 豐臣秀吉屢次攻擊澎湖,海盜及倭寇來到臺灣避難 (B) 荷蘭兩度占領澎湖,海盜及倭寇只好轉移到臺灣交易商品 (C
- 下列何人在荷治時期已在臺灣開館授徒,後為鄭經所忌,逃避於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繼續教化原住民,並成立臺灣最早的詩社「東吟社」? (A) 陳永華 (B) 劉國軒 (C) 沈光文 (D) 郭懷一
- 明代的海禁政策,使得沿海貿易幾乎停頓,而迫使沿海居民成為海盜商人,從事走私貿易。在這些人中何者曾招募家鄉窮人在臺灣笨港發展,建立了相當的勢力,也奠定漢人在臺農墾事業的基礎?又,到了哪一時期以後,
- 學者指出,某個文學風格在1960年代中期首度出現時,是指創作時題材的選擇問題,以及創作者的寫作立場。但發展至1970年代,卻轉變為政治議題,牽涉極廣,變成一場論戰。這種風格是 (A)新女性主義文
- 清治時期來臺的文武官員,規定二年或三年轉陞內地(中國),無致久任例,官員來臺,俱不許攜家眷來臺;來臺的班兵須有家眷、有恆產,凡亡命之徒不得預選,不准攜眷來臺。請問:清廷這些規定的目的為何? (A
- 某時期中,臺灣當局對入港船隻課徵關稅,來臺漢人除繳納田租外,還須申請執照,繳交費用後才可打獵、捕魚;年滿7歲者,均須繳交人頭稅。發布這個命令的人應是 (A) 荷屬東印度公司總督 (B) 鄭氏時期
- 我國自民國八十四年推行的何項政策,使社會保險邁入整合時期,但政府財務負擔亦相對加重? (A)國民年金制 (B)全民健保 (C)社會福利基本法 (D)兩性工作平等法
- 這位美國總統在任內,開始調整美國承認中華民國為合法中國政府的政策,開啟與中共關係正常化的歷程。他本人更於1972年訪問中國大陸。如此的外交局勢堪稱是對我國退出聯合國後的國際地位,影響最為嚴重的一
- 日治時代有一位出生於嘉義的畫家,曾參與籌組「臺陽美術協會」。日本戰敗後,他還參加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擔任副會長,並當選過第一屆嘉義市參議會議員。二二八事件後,他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代表
- □勸說鄭成功攻取臺灣:「臺灣沃野千里……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請問:□應填入何人? (A) 施琅 (B) 姚啟聖 (C) 劉國軒 (D)
- 關於鄭氏治臺時期漢人與原住民關係的發展,下列說明何者符合史實? (A) 鄭氏部隊分赴各地開墾,壓縮了原住民的生活空間 (B) 鄭氏政權未解決糧食問題,曾大量招募原住民赴各地協助拓墾 (C) 鄭氏
- 「近日番女,多與漢人牽手,紙約禮文,略如漢制。」「瑯嶠一社,喜與漢人為婚,以青布四匹,小鐵鐺一口,米珠斤許為聘。臨期備牲醪,白之所親及土番。」「內地無賴多竄入番社為婿,所生兒為土生仔,常誘生番醉
- 若與業種店相比較,下列何者不是業態店的特性? (A)銷售者注重商品的行銷方式 (B)行銷目的是販賣暢銷品,淘汰滯銷品 (C)消費者的消費心態是到店裡看有什麼商品可買 (D)注重商品的銷售能力、業主
- 戰後臺灣出口產品:(甲)加工食品、紡織、服飾;(乙)米、糖等農產品;(丙)電子產品、塑膠、化工產品等。依時間先後順序,正確的組合為何?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乙甲
-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繁榮盛況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A) 與大陸通商貿易的結果 (B) 開港通商,發展國際貿易 (C) 茶葉、樟腦的大量出口 (D) 位居鐵路的要站
- 民國三十六年選出的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在政府遷臺後,一直沒有改選,而被異議人士形容成「萬年國會」中的老賊。請問: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何不辦理中央民代的改選? (A)他們是憲政法統的象徵
- ( ) 託收統一規則中所指之商業單據係指 (A)貨運單據 (B)本票 (C)匯票 (D)支票
- 有人曾打趣說:「臺灣博士滿街跑,碩士當狗爬。」顯現臺灣高等教育發達,培養的專業人才非常多。請問:從民國四十年代以後,政府將發展高等教育列為重點,其主要目的是配合哪一項建設的需要? (A)交通建設
- 清領初期,採取「為防臺而治臺」的消極政策,例如不許臺灣建築城垣,以免成為亂黨的堡壘,但此政策在何事件之後,才逐漸改變? (A) 郭懷一事件 (B) 林爽文事件 (C) 施九緞事件 (D) 戴潮春
- 政府接收臺灣後,為清除日人留下的文化氣息,採取以中國文化為本位的方針,強力推行國語政策,此舉雖然能發揮積極的效果,卻也造成哪一不利的影響? (A)本土方言消聲匿跡 (B)減低國家認同感 (C)抑
- ( ) 以即期信用狀「融資開狀」之情況下,進口商於何時向開狀行付清保證金以外之餘款? (A)出口押匯時 (B)進口贖單時 (C)申請開狀時 (D)報關提貨時
- ( ) 目前銀行審核信用狀所規定之單據,其所依據之標準係為下列何者? (A)押匯銀行實務 (B)開狀銀行實務 (C)國際間標準銀行實務 (D)中央銀行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