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⑵一磅重的棉紗,其紗線愈細者,支數數字愈高或低?(5 分)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⑵石化製程廢水之油水分離池。(5 分)
- ⑷ 100 丹尼(Denier)的聚酯絲相當於棉紗支數多少 Ne?(5 分)
- 二、固定污染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估算常依排放係數方法為之。請分別說明下列排放源估算排放量須考量參數:⑴石化製程之廢氣燃燒塔。(5 分)
- 二、單自由度結構物之質量為 M 公斤,勁度為 K 牛頓/公尺。若對其施以一初始位移為 1 公分且初始速度為 0 的自由振動實驗,得到其位移反應如下圖,其中標示數字為第 1 到第 6 個波峰值。請問此結
- ⑵請繪圖說明反應溫度於 150-350℃範圍之控制效率曲線與逸出氨氣濃度曲線,並分別說明曲線變化原因。(20 分)
- ⑵電流 I1,I2,I3(15 分)。
- 四、請回答下列問題:⑴紗支數的表示有那二種制度?(5 分)
- ⑷市售有那些「不燃」纖維。(5 分)
- ⑶依照上述纖維結晶結構之觀點,說明標準回潮率大小之理由為何?(10 分)
- 49 總統制中,行政與立法分立,又各自行使權力,因此容易產生何種缺點?(A)元首可以完全獨攬大權(B) 國會可以完全專斷立法(C)國會可以牽制元首權力(D) 雙方容易陷入政治僵局
內容推薦
- ⑶石化煉製業設備元件洩漏。(10 分)
- 二、某一空調空間的總熱得已知為 40 kW,其中 28 kW 為顯熱得。此空調空間欲維持25℃乾球溫度與 20℃濕球溫度,考慮空間的使用人數與發熱量,需引入狀態乾球溫度為 30℃相對濕度為 80%,風
- 五、以重疊理論(superposition theorem)求解圖五之電流 I2,其中 V = 10 V∠0˚,I = 20 mA∠0˚,μ = 20,h = 100。(20 分)
- ⑶ 1000 公尺的紗長重 10 公克,為多少德士(Tex)?(5 分)
- 二、試說明下列常用於週期性變異負載破壞或疲勞壽命預估之相關學說。並回答相關問題:⑴何謂線性蘇德堡疲勞破壞極限理論(Linear Soderberg fatigue failure criter
- ⑵冷卻與除濕盤管的顯熱負載與潛熱負載各是多少?(10 分)
- 六、已知問題 y''+y = tan x和 y(0) = 1, y'(0) = 0。求這個問題的解。(20 分)
- ⑵符合市場要求的涼感值為多少?(5 分)
- ⑵何謂疲勞負載米勒法則(Miner’s rule)?試説明其用途。(10 分)
- 三、某風扇導管系統的設計使空氣溫度為 20℃,而質量流率為 2 kg/s,風扇轉速為 18 r/s時,風扇功率為 1 kW。此時有一新的要求加在此系統上,使操作空氣溫度改變為50℃,此時將風扇
- ⑵修正後的風扇功率為多少?(10 分)
- 三、工廠有三座生產設備排放廢氣,分別以集氣罩收集,經由管線輸送至吸附槽處理後,再排放至大氣,系統流程如下圖:請以靜壓平衡法設計此工廠廢氣收集系統:⑴請說明靜壓平衡法設計原理。(5 分)
- ⑵比較卡諾冷凍循環與理想逆朗肯(reverse Rankine)冷凍循環,可用 T-S 圖比較說明。(10 分)
- ⑶實務上卡諾冷凍循環可否實現?請說明之。(5 分)
- 二、有關冷媒的選用,請回答以下問題:⑴冷凍系統冷媒的理想性質為何?舉出三項,並說明其重要性。(10 分)
- ⑵新的冰箱已採用異丁烷(isobutane)作為冷媒,提出異丁烷取代 R134a 冷媒的原因。(10 分)
- ⑶就分析二,在固定年資水準下,如工作時數增加一小時,檢定平均業績之增加量是否低於 0.5?列出 H0及 H1,並檢定之。(α=0.025)(10 分)
- ⑶說明 A1 級冷媒與 A2 級冷媒之主要差異。(5 分)
- ⑷就分析二,如年資的單位由年改為月,那些數值會改變?並求改變後之值。(10 分)
- 二、自四所高中隨機抽樣學生參加英文檢定考試,令Y=成績,X1=在校英文成績,X2=每週讀英文之時數,(X3,X4,X5)=(1,0,0)為甲校學生,(X3,X4,X5)=(0,1,0)為乙校學生,(X
- 三、有關冷凍庫的顯熱負荷,請回答以下問題:⑴冷凍庫某一面外牆的穩態熱傳(W)之計算為 Q=UA△T,△T 是冷凍庫內外溫差,外牆面積為 A,假設外牆是單一保溫材料,其厚度為 L,熱傳導係數為
- ⑵A、B 質量塊分別之加速度;(10 分)
- 三、下圖所示為一簡單行星齒輪系,齒輪 2(齒數為 T2 =105)與齒輪 3(齒數為 T3 =45)嚙合,並分別以旋轉對和齒輪架 c 鄰接。設齒輪 2 的轉速為ω2,相對於齒輪架 c 的轉速為ω2c;
- 二、某點之平面應力狀態如圖所示。計算其:⑴主應力(5 分)
- 兩個電阻R1與R2串聯後跨接於總電壓V上,則計算R1電壓降的公式是下列何者?(I、V分別為總電流、總電壓)(A)V1= IR1/(R1+R2)(B)V1= IR2/(R1+R2)(C)V1=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