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9. 司馬遷主張申不害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又說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講到漢武帝之崇儒,又說:「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綜合上述文字,司馬遷所說的「黃老」比較接近:
(A)清心寡欲的境界
(B)追求長生的方法
(C)治國理民的技術
(D)放任自然的態度
(A)清心寡欲的境界
(B)追求長生的方法
(C)治國理民的技術
(D)放任自然的態度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 維也納的博物館內,收藏有一頂古老帳棚,說明指出:這是十七世紀後期維也納遭受敵人長期包圍,後來擊潰對方擄獲的戰利品。哈布斯堡王朝在這場戰役中阻止該國入侵中歐的行動,維持自身在中歐的優勢,也確保了基
-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派總統府秘書長呈遞大清太后一封國書,祝賀其誕辰,中華民國官員也前往賀壽。袁世凱正式就任總統時,大清也以皇帝名義祝賀中華民國國運昌隆。我們如何理解此事?(A)民國肇造,政
- 《史記》記載:楚漢相爭時,劉邦在前線作戰,蕭何則協助穩定後方,徵調糧秣以供軍需。但劉邦卻常刻意派人慰勞蕭何、打探他的動態。蕭何的策士於是建議他,應多送家人到劉邦身邊參戰,並多買田產以示自己愛財,
- 古蹟是一種立體的歷史,見證時代的更迭。下圖是2016年拆除附近的高架橋以後,重新整修的臺北城北門。這個城門的興建,反映的是哪一時期的歷史變遷? (A)鄭成功治臺時,為屯田拓墾北臺灣,乃興建臺北城
- 外來者帶來新的疾病,當地居民因缺乏抗體,感染之後死亡率甚高。在十年之內,有將近一半人口死於這種新的疾病;到五十年後,更只剩下原有人口的十分之一。這最可能是何時何地的情況?(A)十六世紀西班牙人進
- 某書寫到:這個時期,官學衰微,學舍內雜草叢生,屋宇傾頹。有大臣指出,入仕者多本於家學,官學學風不盛,士子入官學讀書的意願不高,因此建議徹底整頓。這個時期最可能是:(A)春秋私人講學時期 (B)魏
- 設abc,,為三實數,且a>b>c。已知2a,2b,2c三數依序成等差數列。試選出正確的選項。(A)a,b,c三數依序成等比數列(B)2a+100,2b+100,2c+100三數依序成
- 關於非常數的實係數多項式函數f(x),試選出正確的選項。(A)若f(1)f(2)<0,則存在 滿足f(c)=0(B)若f(1)f(2)>0,則對任意的 ,f(c)≠0均成立(C)若f(
- 持續投擲一枚公正骰子,在過程中若出現連續兩次點數的和為7時,就停止投擲。例如:若前兩次投擲分別出現點數4,點數和不等於7,所以繼續投擲;若第三次投出點數3,因為第二次與第三次點數和為7,所以此
- 下列選項中,試選出與 相乘之後會得到實數的選項。(註: )(A) (B) (C) (D) (E)
內容推薦
- 史書記載:某一時期,朝廷討論如何治理地方。有大臣表示:應依照往例,「請立諸子」,封建諸侯。另一位大臣認為:周代封建靠血緣關係維繫,日久則疏遠,造成封建諸國相互攻伐,周天子也無力制止,故主張應採
- 1840到1870年代之間,估計有數十萬中國的勞工,前往中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島、古巴及秘魯等地,從事勞力工作。當時華工前往中南美洲,最可能的原因是:(A)中南美洲地廣人稀,吸引華人移入 (B)東
- 一座紀念碑雕刻了兩幅某國軍隊在南非、中國的軍事行動。碑文說明:為紀念在1899年、1900年兩次軍事行動中犧牲的同袍。這座雕像最可能位於何處?(A)俄羅斯的聖彼得堡 (B)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
- 學者指出:青花瓷不僅是中國外銷世界各地的重要貨品,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他國家在學會製作瓷器之後,也將瓷器銷往亞洲。例如,十九世紀下半葉,蘇格蘭的格拉斯哥窯場,為配合亞洲部分地區的社會與文化特質,
- 一位美國外交人員回憶:他在奉命派駐某國之前,必須辭去政府公職。他派駐當地時,館舍不升美國國旗,也不舉辦國慶慶典。他甚至不得與該國政府有官方形式的往來。這位外交人員最可能是派駐在:(A)1920
- 一位學者評論中國某一朝代,指出:這個時代在人口成長、工技發明、物質生產與國內外商業貿易上,都具有關鍵性地位,又因為印刷術提升及教育普及,逐漸形成一個士大夫的社會,這是「中國史上一個非凡的時代」
- 在古代中國,姓或氏是身分與權力的象徵。春秋時期,統治者才有姓,氏則是統治者頒給有功、有土地或有職官的貴族;戰國時期,平民開始有僭越或冒用姓氏的情況。但秦漢以後,姓氏普及於一般平民。秦漢以後姓氏
- 在某次日本的對外衝突中,英國政府採取支持日本的態度,而美國銀行家更以鉅額貸款資助日本,甚至有美國婦女表示願意率領護士團,「到戰場照顧日本英勇絕倫的將士」。戰事結束後,由美國出面調解,雙方簽訂條
- 下圖是以現代歐洲政治版圖為底,呈現西元四世紀後期至五世紀上半葉左右,歐洲曾面臨一股由東向西蔓延的勢力,圖中灰色部分是這一股勢力曾觸及區域,而「☆」則是該股勢力的最終據點。這股勢力最可能是: (
- 某國首都爆發一場「群眾革命」,革命派成立臨時政府。這個政府受到鄉紳、專業人士、商人、知識分子等的支持,但與下層民眾失去聯繫,數月之後就被一個更激進的革命所推翻。學者評論說:這是一場「布爾喬亞(
- 在一個以「戰後臺灣民主化歷程」為主題的展覽中,有一段說明:「這是臺灣民主運動的重要里程碑,尤其軍法大審對臺灣社會所進行的政治教育、民主教育,影響更為深遠;之後,受難者家屬與辯護律師紛紛加入黨外
- 某一時期的佛教,除了翻譯印度傳來的佛經,也開始出現由中國僧侶撰寫的經典。這些經典不僅宣揚佛理,更納入傳統儒家教忠教孝的理念與生活禮儀,逐漸擴大佛教維繫地方社會秩序的作用。這個現象最可能是:(A
- 某一時期,地主大量兼併土地,擁有土地之農民不斷減少,使得國家的賦稅與兵役來源都成問題,於是有官員提議限制人民可以擁有土地面積的數量。但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改朝換代後,官方採取激進改革,將土地收歸
- 1662年鄭成功擊退荷蘭,攻下臺灣之後,清廷與荷蘭合作,鄭氏政權深感壓力,亟需外援。此時,歐洲「某國」實施航海法,與荷蘭人競爭海外貿易,允諾協助鄭經製造武器,訓練炮兵,並出售鐵器、火藥等物資。
- 1630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的女兒寫信給他,提到:女兒住的修道院實施管制,只有修女近親才准探視交談,交談時中間的窗口須用紙張遮住。外來信件全部用鉗子夾取,塗上酸或醋,或用火烤炙。外出購買食
- 希臘人喜歡體育和競技活動,多數節日都會舉行體育競賽,而最重要的是全希臘世界都可參加的泛希臘競技會。這些活動都有宗教性質,伴隨著祭祀和莊嚴的宗教儀式。其中,最悠久的是奧林匹克競技會,始於西元前7
- 臺灣總督府決定以美國森林鐵路的方式,興建阿里山鐵路;1910年代,嘉義北門驛到二萬平(坪)路段完工通車,開啟阿里山運輸的新紀元。臺灣總督府興建此一鐵路,最主要目的應是:(A)便於運輸日本軍隊入
- 皇帝與臣僚商議如何變法,臣僚表示:雖然大家都討論變法,但若不全面變法,必至無功。所謂變法者,須自法律制度先後改定,乃謂之變法。皇帝則感嘆:推行變法,掣肘太多。臣僚回答:現今朝中大臣多年老守舊,
- 下列兩份史料是某地區史家對於當時代發生事件的描述:資料甲:「天剛亮,法蘭克人就攻進來了,開始大屠殺。他們連續三天不封刀,超過十萬群眾被屠殺或淪為俘虜……久聞不如一見,法蘭克人果然像野獸般兇猛和
- 【題組】文中提到作為「受苦難壓迫者避風港」一事,作者批評的是美國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之初的何種現象?(A)清教徒在英國受迫害,流亡至北美 (B)美國接納來自東、南歐的大量移民(C)經濟大恐慌
- 史家霍布斯邦考察「歐洲」概念的變化,指出:「自希臘以來,『歐洲』即是一個浮動的、可修改的、彈性的概念。冷戰期間,美國的『歐洲史』領域主要涵蓋的是西歐。但從1989年開始,就延伸到中歐與東歐,因
- 一位中國學者為了研究某一朝代的歷史,特別去學習波斯文、拉丁文和阿拉伯文,以便閱讀這個朝代對外征戰的相關史料及研究成果。這位學者要研究的朝代最可能是:(A)東漢 (B)北魏 (C)北宋 (D)元
- 「有一陣子,我們只能買到上海的雞蛋。它們不像新鮮的雞蛋可起泡沫,因此蛋糕不能發脹,但也無法不買。不久,糖也不供應了,我們只好改賣三明治。我們買來十條麵包,能切多薄就多薄,因買不到火腿肉,只好用
- 二、多選題《臺灣民報》刊載一篇文章,「作者」提到:我昨日在友人處,懷抱著滿腔的熱望,把他送給我的那個雜誌讀了好幾處,但我終於失望了。……我想把他(雜誌)的妙論抄在下面來與諸位一同笑:「今之學子
- 西元前九世紀中葉,鄭桓公鑑於西周王室內憂外患日甚,乃避難到東方,選在今日河南新鄭一帶,建立鄭國,因該地區無大國,較為安全;西元前六世紀前半葉,鄭國貴族後裔子產因國家長期以來遭到四鄰大國威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