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0 邱坤良〈這邊港與彼邊港〉:「…全南方澳人都圍繞著南方澳港生活,我家附近的人稱自己所在位置叫『這邊港』,對面叫『彼邊港』,同樣地,『彼邊港』的人也稱自己在『這邊港』,而稱我們在『彼邊港』…我小學時代…每天放學排隊回家,走出校門長巷,分別從漁港兩側回家,『這邊港』的回『這邊港』,『彼邊港』的回『彼邊港』,有時還會互相叫陣,約好晚上到沙灘或山上曠地摔角相撲…『這邊港』、『彼邊港』的對抗,在我小學畢業到蘇澳上初中之後,便消失於無形…南方澳人就是南方澳人,誰管你『這邊港』、『彼邊港』…等到人在國外生活,宜蘭人當然也跟來自雲林、臺北、高雄…的人一樣,都以『臺灣人』自居…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主觀的『這邊港』,也排斥『彼邊港』,但是,一旦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港口,便會隨時容納原來的『彼邊港』。」本文所要表現的主旨是:
(A)人群社會的現實,讓來自鄉下的孩子,或者出國求學的臺灣人,覺得地域區隔是沒有必要的,要團結對外才能生存
(B)雖然南方澳人有「這邊港」與「彼邊港」的差別,但是共同生活在港邊,有著共同的記憶,一旦出外,也就能夠團結合作
(C)作者的童年生活,喜歡與別人叫陣,挑戰摔角、相撲,充滿暴力傾向,但隨著年齡增長、學會包容,人際關係也就改善了
(D)隨著人生經歷不同階段,生活視野與人際網絡逐漸擴展,而群體認同的態度也就更開闊,許多人我之間的界線也就消除了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866436
統計:A(46),B(128),C(19),D(1252),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