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題組一:請閱讀下文,再依據內容回答問題婆婆往生了,按照身分證算是一百零一歲,真實年齡九十九,虛歲也稱一百,相信她老人家駕返瑤池必能登仙。嫻靜少言,公公每每給她指令,今天做這明天做那,她老人家頂多背過身去咕噥一句「囉哩八唆」,從不曾對誰大小聲。近日只要一吃飯,就想起她老人家,吃飯速度就會變得很慢(吃大哥女兒喜酒那天生氣除外)。常對人說,受婆婆照顧很多,五十歲以前幾乎都是靠著她吃飯,尤其教授升等之際,分外要緊。直到婆婆八十八歲,有一天她忽然說:「真的做不動了。」邊說邊搖頭。我告訴她:「媽媽,沒關係,想做就做,做不了還有我呢。」她笑笑沒再說甚麼。公公不說停,她仍然繼續做菜燒飯,直到八年前公公過世。未結婚時,第一次到楊家,就看見婆婆替剛外出回來的公公脫襪,公公把雙腳擱在茶几上,婆婆慢條斯理地為他脫去襪子然後倒茶。我跟當時仍是男朋友的外子說,我沒辦法這樣,如果楊家的男人都需要這樣伺候,麻煩另請高明。還好……婚後與公婆住在一起,感覺理所當然,沒有多想。初時,遇到婆婆做壽或節慶,送玉掛件、玉手環,後來發現老人家一整個不戴,寶貝東西還會不翼而飛,於是改包紅包。結果她老人家左手收下,右手就給了爸。近三年,老人家行動不方便,走路顫顫危危,替她洗澡時,聽她不停地稱謝;她的孩子孫子幫她做任何事,她總說不停「老闆,謝謝你!」外子孝順,只要天氣好就推她坐輪椅出去,一個動作一個謝。婆婆,您不必再勞累了,可以放心安息……告別式,除了夫家大姊女兒女婿的女孩兒和小妹遠在國外的一雙兒女未到,其他的人都來了:我們一家四口,大哥一家六個,大姊大姊夫,小妹與妹婿。我把寫的七言詩朗誦給婆婆聽,用上海話感謝她的照顧,祈求婆婆一路好走。大哥一家信基督教,他的太太放一段國語老歌給婆婆聽,再為老人家禱告。過程中才知道他們在婆婆住院昏迷期間,嘗試讓老人家信主,但老人家沒有回應。大哥在蓋棺之前,特別說了一段感謝外子與同住的家人平時照顧婆婆的心情。整個過程,晚輩下跪叩頭的,只有我們家姊姊與弟弟。不知是太過悲傷還是有什麼心事,原定趁大夥兒難得相聚,昨天晚上要一起聚餐的,小妹忽然在下午四點多來電話說晚上不去吃飯了,連今天去基隆大姊家也取消,而他們明天晚上就飛回美國。此去一別,不知道何時才會再聚首?她和妹婿此趟,就是回台北第二天晚上跟我們一家四口一起吃飯而已。昨晚上用餐,外子和我們家姊姊喝了好幾杯紅酒,感覺得出來心情低盪卻說話頗大聲,而大哥一家吃得很歡樂,尤其年輕人說說笑笑,彷彿沒事兒。最安靜的是我家弟弟,他幾乎沒出聲兒,除了我問他話他回答。同一家人,一件關乎老人家生死別離的重要事情卻是幾家心情……睡覺前忍不住問外子,媽媽應該沒什麼錢,怎麼還給了每一份子「手尾錢」(裡面還有一張百元美鈔)?外子說,喪葬補助費扣除辦理媽媽後事,剩下的就均分給大家。我問,大哥也有補助吧?外子說:「應該有」。點點頭,夜,安靜下來……──鹿玉〈記婆婆往生〉
39. 從上文看來,以下敘述,何者最適合形容作者的婆婆?
(A)典型的傳統婦女,沒有主見很少聲音
(B)很會做菜,晚年失智仰仗大兒子照顧
(C)很有錢,仙逝後仍有手尾錢留給子孫
(D)安安靜靜不說話,對每個家人都很好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