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2. 棒球選手王建民在美國表現優異,經國內媒體報導,引起國人對棒球運動的關注。請問:日本治臺後,總督府將棒球運動引進臺灣,與下列哪一項內容的推動有關?
(A)漸禁鴉片
(B)斷髮運動
(C)國語運動
(D)都會文化
(A)漸禁鴉片
(B)斷髮運動
(C)國語運動
(D)都會文化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正男是日治時期的青年,他平時生活樣貌不可能包括下列何者? (A)和母親一起到林百貨購物 (B)陪父親到博物館看展覽 (C)打電話約小新在午時會面 (D)約小新的會面地點是在波麗路西餐廳
- 廣志在圖書館發現一本書籍的目次,如附圖。從目次頁內容判斷,此書書名應該是下列何者? (A)《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B)《二二八事件大解密》(C)《美麗島事件始末錄》(D)《首次政黨輪替祕辛》
- 附表顯示日治時期某一年臺灣的教育狀況,從表中可看出當時的教育情形為何? (A)臺人基礎教育較日人更為普及(B)升學管道暢通,臺人紛紛入學 (C)臺人與日人都有平等的受教權(D)臺人基礎教育不足
- 1968年,作家柏楊因翻譯漫畫《大力水手》,內容描述大力水手父子流落至一個豐饒的小島,想在島上建立國家,於是父子各自競選總統。政府認定柏楊此舉是在暗諷蔣中正父子,於是以「打擊國家領導中心」罪名
- 有位阿美族的老人回憶道:「有了掛鐘之後,帶來很多麻煩……。最傷腦筋的是『滴答滴答』聲以及每小時一次的報時鐘響,影響人們的睡眠……。」這段敘述最有可能在什麼背景下出現? (A)鄭氏時期引進漢人時
- 小白和同學參訪蔣渭水紀念公園,看到蔣渭水紀念碑碑記,兩側刻有「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文句,小白讀到碑記上紀載蔣渭水對臺灣的貢獻為下列何者? (A)成立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推動臺灣首次地方選舉
- 小葵偶然在書中看到一張1944年日治時期的傳單,興奮的和朋友們分享。關於這張傳單的歷史背景,下列何者正確? (A)「這是當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傳單!」(B)「圖中臺灣正在被日本的空軍轟炸!」(
- 在知識分子的極力爭取之下,總督府終於開放地方議員選舉。下列何者不是此時選舉的特色? (A)全面普選 (B)僅開放半數議員名額民選 (C)是臺灣史上首次的地方議員選舉 (D)是有限度的地方自治
-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講述軍隊來臺,部隊在船上的場景:「急難中,船要開往臺灣了,可是,臺灣在哪裡?開軍艦的人都不知道。在砲火射程外的安全海面上,海軍拿出地圖來找臺灣的位置。」當時船要開往臺
- 日治時期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以喚醒民族意識,改良社會風氣為目的,積極地舉辦活動。後來遭到統治當局的禁止。下列何者不屬於臺灣文化協會的行動? (A)發行《臺灣民報》 (B)設立讀報社 (C)爭取
內容推薦
- 年是原住民族正名 周年紀念,臺灣的原住民族從大航海時期歷經許多統治者漫長的統治,下列何者不是其曾經有過的稱呼? (A)山胞 (B)高砂族 (C)熟番 (D)新住民
- 附表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化協會四年間舉辦文化演講會的統計表格。四位同學關於表格數據的看法,何者較符合歷史事實? (A)小新:日本殖民政府也大力支持這些演講 (B)風間:這些演講的主要目標是喚醒臺灣
- 美美和外國友人介紹臺灣歷經民主化,成為民主國家的過程。她列出了指標性的事件:甲、終止動員戡亂;乙、辦理首次民選總統;丙、民主進步黨成立;丁、完成首次政黨輪替。關於臺灣民主化大事紀的順序,下列何
- 日治時期當武裝抗日運動沒落之後,臺灣有識之士紛紛以非武裝的方式從事政治、社會運動。若將下列史事依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應為何?(甲)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乙)臺灣首次地方議員選舉;(丙)臺灣議會設
- 日治初期,臺人傅小博剛剛入學就讀,他可能會遭遇下列何種情況? (A)與班上日本同學吵架 (B)不適應而轉到小學校就讀 (C)被罰默背公學校國語課本 (D)媽媽在國民學校當老師
- 采文與同學搭乘時光機重返二二八事件,需以事件發展先後排序設定行程: 甲,查緝私菸,誤殺民眾,引起群眾憤慨;乙,臺灣人與外省人語言、文化差異和摩擦;丙,政府以「清鄉」為名,追究相關人士;丁,地方
- 下列哪些政府的作法,會影響到原住民在身分認同、語言文化、傳統土地權等方面,遭到衝擊或喪失? 甲、政府要求原住民以「漢名」登記戶籍;乙、政府透過學校教育,推行說國語運動;丙、政府劃設山林保護區或
- 1有關網路行銷的影響,下列描述何者有誤?(A) 網路使用無時間與地點限制,可依偏好來塑造個人行銷效果(B) 網站的串連讓使用者匯聚成一個社群,專門探討特定議題(C) 無論何種組織都可以利用企業
- 有關日治時期,日本人、臺灣人、原住民所就讀的學校,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國語學校─教授臺語 (乙)臺人─公學校 (丙)日人─小學校 (丁)原住民─蕃童教育所 (A)甲乙丙 (B)甲乙丁 (C
- 總督府為了配合殖民統治政策,發展臺灣產業,在教育上重視實用原則。請問:其教育目的為何? (A)實施日臺共學制度 (B)達成風俗習慣的改變 (C)為落實地方自治 (D)以培養基層技術人員。
- 附圖為日治時期臺灣學齡兒童就學率的情形,從表中可以看出,西元1940到1945年,臺灣兒童就學率迅速提升。請問:這段時期就學率提升的原因為何? (A)升學考試多元,增加讀書意願 (B)實施義務教
- 日治末期,台灣開始實施六年義務教育,其主要是配合何種政策?(A)隔離政策 (B)實用原則(C)南進政策 (D)皇民化運動 。
- 日治時期臺灣士紳有感於日本殖民教育對臺人不公,遂集結眾人創辦第一所專為培育臺籍學子所設立的中學校。請問:這所學校是今日的哪所學校? (A)建國中學 (B)高雄中學 (C)臺南一中 (D)臺中一中
- 這是《臺灣民報》的一篇報導:「此學校成立於西元1928年,是為了配合殖民政策,而成為南洋研究的中心,此學校即是今日臺灣大學的前身。」請問:此篇報導指的是日治時期的哪所學校? (A)臺中中學校
- 臺灣知識分子受到民族自決思潮的影響,從一九二○年代開始以何種方式向總督府表達訴求,來爭取臺灣人的權利? (A)政治社會運動 (B)武裝抗日行動 (C)引進外國勢力 (D)競選國會議員。
- 小文在書上讀到臺灣歷史上某個時期政府的政策為「戰後,全球瀰漫著民族自決思潮,政府為安撫國人,改以『同化政策』為施政方針,加強推行國語。」請問:文中的「戰後」,指的是哪次戰爭之後? (A)英法聯軍
- 日治時期某組織領袖指出:「日本是立憲國家,臺灣也應享有立憲政治之待遇。且臺灣情況特殊,不同於日本國內,有特別立法之需求,是以設立議會來為臺灣立法與預算審核是必要的。」從上述判斷,這最可能是下列
- 「臺灣文化協會」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藉以啟發民智,改良風俗習慣,並發行何種刊物作為宣傳工具? (A)《臺灣新報》 (B)《臺灣民報》 (C)《新民叢報》 (D)《申報》。
- 蔣渭水在《臨床講義》中,提出診療報告書。認為「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應有助於治癒當時臺灣人何種病症? (A)分類械鬥情緒失控症 (B)眼高手低感官失調症 (C)好吃懶做四肢僵化症 (D)知識文
- 臺灣的第一個合法政黨成立於日治時期,它以「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廢社會之缺陷」為其黨的三大綱要。請問:上述政黨即為下列何者? (A)臺灣民眾黨 (B)中國民主黨 (C)中國國民黨
- 臺灣某時期政府公布《臺灣地方自治制度改正》,其中一項內容是:「規定年滿25歲,年納稅額5元以上,在選區內居滿6個月以上的男子才具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婦女則無選舉權。」請問:此選舉情形出現在何時
- 小明看到《新竹州鄉土誌》上記載著一件事:「臺灣戲劇受到禁演令的限制,西元1936年還在本地演出了八千一百多場,兩年後由於政治與社會運動受到嚴重干預,戲劇出演的場次直落到一千八百多場。」請問:以
- 日治時期總督府列出了臺灣人的三大陋習,並嚴格取締,為了因應這股移風易俗的潮流,臺灣成立許多「天足會」,鼓勵婦女遺棄舊習,一時成為風尚。請問:這種「天足會」是針對哪一陋習所設? (A)辮髮 (B
-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有顯著的變遷,其中包括下列哪些? (甲)人口的激增 (乙)普遍纏足辮髮 (丙)建立守時、守法的觀念 (丁)建立現代衛生的觀念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 (C)甲丙丁 (D
- 臺灣的原住民,本來只有部落的意識,日治初期總督府派遣學者進行調查,根據習俗、語言、分布等要素,以「族」來區分原住民,這個區分法導致原住民何種觀念發生變化? (A)祭祀 (B)族群 (C)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