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閩南語歌曲〈燒肉粽〉:「自悲自嘆歹命人,父母本來真惋痛,乎我讀冊幾落冬,出業頭路無半項,暫時來賣燒肉粽……物件一日一日貴,厝內頭嘴這大堆,雙腳行到欲撐腿,遇著無銷真克虧,認真來賣燒肉粽。」這首歌反映了民眾生活艱困的心聲,以致在當時被列為禁歌。其當時的時代背景為何?
(A)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實施經濟統制
(B)光復初期,經濟蕭條,物價通膨居高不下
(C)二二八事件,陳儀下令實施「清鄉」
(D)民國六十年代,民主運動崛起
(A)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實施經濟統制
(B)光復初期,經濟蕭條,物價通膨居高不下
(C)二二八事件,陳儀下令實施「清鄉」
(D)民國六十年代,民主運動崛起
參考答案
答案:[無官方正解]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荷蘭占領臺灣南部初期的競爭對象有三:西班牙人、日本人、鄭芝龍等漢人海盜與官商。請問荷蘭人對付這三個競爭對手的策略何者為是?(A)對三者都是一律逐出 (B)對西班牙人逐出 (C)對鄭芝龍等漢人抽
- 清治時期的台灣 ,曾有大陸來台灣移民注意到台灣特有的「男耕女不織」現象,請問下列何者解釋比較合理?(A)渡台禁令導致男多女少,所以台灣女性不用辛苦織布(B)台灣與大陸經濟分工,主要紡織品具由大
- 民國七十六年,長達三十六年的《戒嚴令》解除,陸續開放黨禁、報禁,恢復集會遊行等人民自由權。請問:解嚴是哪一位總統任內的政策? (A)蔣中正 (B)蔣經國 (C)嚴家淦 (D)李登輝
- 臺灣地區實施土地改革的措施是經過幾個步驟才完成。以下實施步驟何者正確? (A)清丈田畝→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 (B)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 (C)清丈田畝→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 (D)
- 以下節錄自十七世紀時的一封信:「敬啟者:本人奉命率領有力的海陸軍,將以和平或其他方式,接管現在閣下為其司令之雞籠島Santisima Trinidad要塞。依照基督教徒的習慣,開戰之前事先告明
- 有本臺灣地方志提及某地的築城:「他們蓋的城很小,根本就不能算是城……但他們有好的船隻,也善用火砲,所以雖然軍隊數量不多,但各地的原住民都聽命於他們。他們又在城外設立市場,福建沿海商人頻繁前來和
- 「地理大發現」後,改寫了人類的歷史,下列何者為歐洲國家東來,對台灣產生的影響?(A)初步顯現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雛形 (B)甘薯、玉米的傳入,解決糧食問題(C)大量白銀輸入,導致通貨膨脹 (D)
- 「○○使蔣中正連選連任,成為終身制總統,民間對此以『于右任』(余又任)、『趙麗蓮』(照例連)、『吳三連』(吾三連)來嘲諷此一現象。」上文中的○○應填上何者? (A)中華民國憲法 (B)戒嚴令 (C
- 阿水伯在日治時代是一個貧苦的佃農,但在臺灣光復後不到十年,他就擁有屬於自己的耕地,家境也逐漸小康起來。請問:這是政府在公地放領之外,又實施哪一項土地改革政策的結果? (A)三七五減租 (B)耕者
- 一塊碑文寫道:「勘定朴仔籬處,南北計長二百八十五丈五尺,共堆土牛一十九個,每土牛長二丈,底闊一丈,高八尺,頂寬六尺;每溝長一十五丈,闊一丈二尺,深六尺。永禁民人逾越私墾。」這塊石碑最有可能是為
內容推薦
- 民國三十八年,出現一位人物,臨危受命,奉蔣總裁指示:「在臺灣要做最壞的打算與萬一的準備,使臺灣成為復興民族基地。」乃致力改善臺灣農村經濟,亦曾啣命赴美,訪問甘迺迪總統與美國國會,被讚譽為一位「性
- 日治時代有一位出生於嘉義的畫家,曾參與籌組「臺陽美術協會」。日本戰敗後,他還參加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擔任副會長,並當選過第一屆嘉義市參議會議員。二二八事件後,他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代表的
- 近代史家前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所長郭廷以評論一位與臺灣有密切關係的歷史人物,說:「從民族革命的觀點來論,□應是一個罪人;從國家統一的觀點來論,則是一位功臣。而其力爭臺灣之斷不可棄,則於民族國家均有
- 歷史老師說他小時候穿過美援麵粉袋子縫製的內衣內褲,上面畫著中美兩國國旗及兩隻手握手,很多人為了領美援奶粉、麵粉,甚至上教堂去信「外國教」。請問:這是哪一年代常有的現象? (A)民國三十年代 (B
- 鄭成功面對滿清入關後的局勢,曾表示:「夫沿海地方,我所固有者也。東西洋餉,我所自生殖也,進戰退守,綽綽有餘。」請問:下列哪一選項符合他的說法? (A)海上貿易是他的優勢,霸據東南沿海是鄭成功的
- 民國三十六年選出的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在政府遷臺後,一直沒有改選,而被異議人士形容成「萬年國會」中的老賊。請問: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何不辦理中央民代的改選? (A)他們是憲政法統的象徵
- 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在一個政治案件的審判法庭上,有如下的對答:法官:「當初你們五人(按:黃信介、施明德、姚嘉文、張俊宏、許信良)一起討論要辦雜誌嗎?」施:「辦雜誌是其中一項。」法官:「目的是什麼?」
- 此地又稱番薯市,原住民將種植的蕃薯、苦茗以獨木舟載運到此,與漢人以物易物,形成一個熱鬧交易港口。因番舟雲集,故以為名,此處是 (A)大稻埕 (B)艋舺 (C)新莊 (D)三貂角。
- 1970年代初期,世界經濟不景氣,臺灣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衝擊,政府提出哪一新的經濟政策以為因應? (A)通設〈獎勵投資條例〉 (B)成立加工出口區 (C)推動十大建設 (D)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 1984年,中國蚶江中學林祖武老師在當地舊菜市的公廁外壁,瞥見有一塊殘碑,上刻「蚶江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等文字,推測該碑最早刻成的年代為? (A) 鄭經治臺期 (B) 康熙年間 (C)雍
- 有關臺、美關係的說明,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韓戰爆發後,臺美關係降至冰點 (B)美國因越戰失利,積極拉攏臺灣以對抗中共 (C)民國六十八年臺、美斷交,雙方以《臺灣關係法》維繫關係 (D)在加
- 有一份由外國大使館給政府的陳情書說:「臺灣此次民變,純為反對貪汙官僚,要求政治改革。並無其他作用,請勿派兵來臺,以免再激民心,並懇迅速派大員蒞臺調處,則國家幸甚。」這封陳情書的時機為何? (A)甲
- 雍正到嘉慶年間,清廷的哪一項措施對臺灣的開發及社會安定具有重要的影響? (A)建立孔廟,設立學校,延聘中土通儒教育子弟 (B)興建港口,開闢道路,獎勵工商業的發展 (C)放寬移民條件允許已渡臺
- 小羅家裡很貧窮,幸好有「阿逗仔」對臺的援助,才得以溫飽。他常常穿著上有「中美合作」字樣的麵粉袋內褲,打著赤膊跑去迎接「阿逗仔」的軍隊,快樂地撿著他們給的罐頭食品。請問:此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
- 監察御史來臺考察後,上奏建議:應在臺灣府以木為柵,保護官署,並在要衝處設置砲位,加強防守,相關工程交由臺灣縣知縣辦理。朝廷批示:實屬妥當,同意辦理,並嘉獎相關人員。這個事件的背景是:(A)鄭成
- 福建泉州人張大川於1870年渡海來臺,在臺灣娶妻生子,至第四代張光明。1950年,福建泉州人張讓隨軍來臺。在一次聚會中,張讓與張光明發現他們的曾祖父是兄弟,然而張光明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閩南族群,而
- 政府遷臺不久,有人以五四傳統自居,辦雜誌以提倡自由主義與民主制度,但後來以涉嫌叛亂的罪名被逮捕。請問:此人為何?所辦的雜誌為何? (A)雷震《自由中國》 (B)鄭南榕《文星》 (C)李敖《美麗島》
- 一位臺灣史學者,評論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統治,認為這段時期事實上是臺灣走向「中國化」的初始。請問,這位學者的理由最可能是: (A)荷蘭人招募大批漢人來臺從事農耕 (B)明鄭時期的文教設施以
- 民國四十九年,政府設立「獎勵投資條件」以吸引投資,其主要策略為何? (A)原料的保護 (B)廉價的勞力 (C)市場的保護 (D)稅制的優惠
- 1830年左右,臺灣的官員為了因應局勢,開始推動「聯莊」政策。他們編造「閑民冊」,又結合數個村莊,加以編組,實施「清莊聯甲」之法。這個政策的目的是:(A)防範遊民擾亂秩序 (B)抵抗西方國家進
- 一群的臺灣觀光客在承德前清避暑山莊中,熱烈地討論著清帝留下的一幅書法:「戒急用忍」。請問:近年我國政府仿此名言,在兩岸關係上採行何種政策性作為? (A)兩岸政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必須先
- 臺灣民主發展中,中壢事件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請問:該事件發生的導火線為何? (A)政府的軍政措施失當及戰後的蕭條 (B)由於作票爭議未能順利解決 (C)查緝私菸事件 (D)臺灣民眾孺慕日本統治
- 下表為 台東縣原住民國中國小學生分布概況表(資料來源:台東縣政府教育處,2008) 請問佔比例最高的甲是哪一族?(A)泰雅族 (B)布農族 (C)排灣族 (D)阿美族
- 下列哪些措施,使得臺灣在民國五十年代能較其他發展中國家搶先一步取得吸引外資的有利地位? (A)高速公路便捷的交通 (B)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 (C)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 (D)加工出口區的設置
- 關於「清鄉」的性質敘述,何者說明正確? (A)日治時期,舊慣風俗調查 (B)光復初期,土地調查,清查隱田 (C)二二八事件後,國軍到各地進行戶口清查、搜捕案犯等整肅工作 (D)美麗島事件後,政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