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4.論語子罕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指:
(A)不自以為是
(B)不憑空揣測
(C)不固執拘泥
(D)不絕對肯定
(A)不自以為是
(B)不憑空揣測
(C)不固執拘泥
(D)不絕對肯定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66474
統計:A(81),B(230),C(28),D(7),E(0)
內容推薦
- 進學解一文中「沉浸濃郁,含英咀華。」句中「沉浸濃郁」其意指: (A)沉於酒香中 (B)品味濃香佳茗 (C)涵泳濃厚書香之中 (D)義理正而詞藻美
- 62 三國志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句中「莫之 許也」意指: (A)皆不以為然 (B)沒有不准許的 (C)沒有不贊許的 (D)皆默然許之
- 有六一居士之稱的是: (A)歐陽修 (B)蘇軾 (C)白居易 (D)陸九淵
- 文心雕龍「情釆」一文中「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 五色是對;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所謂「形文」 指: (A)音樂 (B)繪畫 (C)辭章 (D)雕刻
- 下列有關後漢書范滂傳之敘述,何者為非: (A)為南朝宋人范瞱所撰 (B)本文選自後漢書酷吏列 傳 (C)本文敘述范滂少有高潔,長有壯志,及為仕 宦,摘姦懲惡 (D)其敘述多不以時代先後為序,而
-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晨,敬 授天時」係指: (A)道家 (B)陰陽家 (C)農家 (D)儒家
- 下明解釋何者為非: (A)「洎」乎晚節:及 (B)窺竊「神器」:帝位 (C)公侯「冢子」:庶之 (D)弒 君「鴆」母:毒害
- 下明何書不在明代四大奇書之列: (A)西遊記 (B)三國演義 (C)水滸傳 (D)紅樓夢
- 下列有關史記之敘述,何者為非: (A)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 (B)史記分本紀十二,表 十,書八,世家三十,列傳七十 (C)史記論斷標「太 史公曰」 (D)書中體例,因於左傳
- 下列有關「世說新語」之敘述,何者為非? (A)宋臨川王劉義慶編撰 (B)記後漢至東晉年間,高士言行,名流談笑 (C)反映士族階層的生活面貌 (D)對於反抗禮法的精神,表示排斥
內容推薦
- 孫子兵法謀攻篇主張的作戰原理,正確的是: (A)破國為上 (B)上兵攻城 (C)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D)百戰百勝,善之善者也
- 日之錄取「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之意而命 名,此句之係何人所言: (A)子貢 (B)子思 (C)子夏 (D)孟子
- 下列有關公文之結構,何者為非: (A)本文即公文之主體,應將行文之原因、內容、目 的作淺顯明確之敘述 (B)受文者為行文之對象,應 寫在發文者之前,並書寫全銜 (C)公文在發文時應 記國曆年月日
- 左傳秦晉殽之戰「三十二年冬,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 西師過東我,擊之,必的捷焉。」」斷謂「西師」指: (A)鄭國 (B)秦國 (C)齊國 (D)晉國
- 本段引文主旨,與下列何者最為接近: (A)臺灣無史 (B)史者,民族之精神 (C)晉乘楚杌,語多可採 (D)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 周易古者庖犧氏章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 』」句中『 』 應為: (A)大 (B)久 (C)廣 (D)用
- 定法一文中「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課」意指: (A)執行 (B)授權 (C)掌握 (D)考核
- 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 能。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也。」句 中□應為: (A)始 (B)終 (C)本 (D)獨
- 管晏列傳「假令晏之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其中「余」是 指: (A)管仲 (B)蘇軾 (C)司馬遷 (D)曾國藩
- 「郢書燕說」的意思,與下列何者最為靠近: (A)穿鑿附會 (B)斷簡殘篇 (C)鄉野奇譚 (D)古典名著
-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助人君,順陰隄,明教化者」是: (A)儒書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之長
- 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所 謂廉意指: (A)不從枉 (B)不自進 (C)不踰矩 (D)不蔽惡
- 48 漢書體例因於史記,但無 (A)書 (B)表 (C)本記 (D)世家
- 醉翁亭記中「佳木秀而繁陰」指的是: (A)春景 (B)夏景 (C)秋景 (D)冬景
-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 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
- 莊之養生主一文以庖丁解牛以喻養生,喻人應: (A)努力求知 (B)與人為善 (C)精益求精 (D)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阿房宮賦「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幾 千萬落。」「囷囷」意指: (A)光禿貌 (B)曲折貌 (C)迴旋貌 (D)直聳貌
- 詩史上所稱「初唐四傑」四傑指: (A)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B)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王績。 (C)陳叔達、孔紹安、虞世南、袁朗。(D)上官儀、王績、陳子昂、沈佺期。
- 中庸首章「致『 』,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句中『 』當是: (A)中道 (B)中和 (C)仁義 (D)仁道
-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句中的「跂」,意思是: (A)歧路 (B)坡地 (C)提起腳跟 (D)馬路
- 圖(二)為臺灣某地的溼地景觀。 其中水域中的建築,為當地早期的土地公廟。該地最可能位於下列哪個鄉鎮?(A)二水鄉 (B)口湖鄉 (C)大埤鄉 (D)魚池鄉。
- 定法「知而弗言,是不謁過也」句中「謁」意為: (A)遏也 (B)隱也 (C)犯也 (D)告也
-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句中的「假」字,意思是: (A)假想 (B)假冒 (C)假設 (D)假借
- 下明敘述何者為非: (A)司馬相如做三都賦,構想十魁而成,洛陽為之紙貴 (B)孟浩然少好節義, 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應進士舉,不第 (C)柳永所為歌詞,有雅俗二類, 俚詞雖淺俗,而大眾好之,風靡一
-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的「絕」字,意思是: (A)斷絕 (B)橫渡 (C)阻礙 (D)絕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