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請閱讀張大春對於文言文的見解後,回答第 11 題
        週末,功課不多,但是仍然要從文言文課程的起點說起。
        就讓我們順便學兩句英文吧!說是英文,說這兩句英文的卻是印度人。他叫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 ),他可能是第一位用通俗語言向西方世界介紹印度哲學的人。我沒有能力闡釋或發揮他的思想,但是介紹兩句話來破這個「不知」的宗旨,儘管不免借題發揮,卻還合用得很。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說過這麼一段話:

        The begining of learning is to unlearn the differences of things.(註 1)
        如果感覺這兩句有一點繞,不易理會,就請再參考下面這兩句出自地理學家、地緣政治家Halford John Mackinder 的名言(麥金德比克里希那穆提年長三十四歲,兩人一生並無交集):

        Knowledge is one . Its division into subjects is a concession to human weakness. (註 2)

        這是我們「不知」(疑是)之路的啟程。
        如果我們不從向來的學習之道出發、不從分別事物的知見出發,不朝著分科教學與應試所獲得的成績與學位出發、是否還能獲得真正的知見呢?那樣的知見,會不會不為世人所嚮往甚或認可呢?
        文言文教育的背後,其實還有這樣一個知識論的邊緣問題──文言文所傳遞的信息如何稱得上是知識?(套用過往我那一代人在青年時期的說法,是:文言文知識如何成為可能?)──張大春 2017 年 9 月 23 日臉書貼文
(註 1):譯文:學習的開始是從忘記事物的不同開始。
(註 2):譯文:知識本是一體的,它的學科分類只是讓步於人類的軟弱罷了。

11. 如教育部須使用這篇文章,故寄公文予作者,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若需引用此文章,應置於附件
(B) 若文中使用期望語,應盡可能以「請」代替「希」
(C) 教育部應稱作者為「貴會」
(D)若公文中需提到作者友人張三,應稱其為「張三先生」或「張三君」。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
書單:不太會的英文詞語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