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4.明代有一部著作,內容包括了養蠶、繅絲、染作等手工業操作技術,也談到了關於五金開採冶煉、兵器及火藥的製作過程。請問:這是指下列哪一本書?
(A)《本草綱目》
(B)《夢溪筆談》
(C)《資治通鑑》
(D)《天工開物》。
(A)《本草綱目》
(B)《夢溪筆談》
(C)《資治通鑑》
(D)《天工開物》。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 目前臺灣的報紙種類繁多,競爭激烈,與早年政府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論,禁止辦報的情況大相逕庭。請問:哪一任總統在位期間開放報禁? (A)蔣經國 (B)陳水扁 (C)李登輝 (D)蔣中正。
- 清領前期,鳳山一帶平原,天旱時就少有收成,新知縣到任後,親巡鳳山各地,見高屏溪與九曲塘附近河床低平,應設法築圳引水解決這一帶平原的缺水問題,於是倡建水圳。請問:這位知縣可能為下列何者? (A)施世
- ( )臺灣北部的大屯火山群噴氣口目前仍持續噴出高溫氣體與硫磺氣味,這可以證明此處曾經有過哪種營力活動呢? (A)河水沖積 (B)冰河侵蝕 (C)板塊擠壓 (D)火山活動。
- 明神宗年間,某位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學習中國語言、讀儒家的經典、穿戴儒服儒冠,明神宗准許他在北京設立教堂傳教。請問:此位傳教士是誰,屬於哪個教派? (A)湯若望;景教(B)南懷仁:伊斯蘭教(C)利
- 九十七年臺灣總統大選,出現「二次政黨輪替」的結果,顯示我們的民主政治已愈趨成熟。早在十八世紀時,歐洲已有某一國家,曾透過政黨之間的良性競爭與交替執政,不斷擴大選舉權,推動社會立法,使國家社會更民主
- 日治時期,成立臺灣社會運動的主要機構—「臺灣文化協會」,有「臺灣議會之父」之稱的人是誰? (A)林獻堂 (B)蔣渭水 (C)羅福星 (D)余清芳。
- 清代招募漢人到宜蘭地區開發,下列何人貢獻對當地開墾的貢獻最大? (A)吳沙 (B)朱一貴 (C)鄭成功 (D)劉銘傳。
- 【題組】( )承上題,兩個宗教是為了下圖哪個區域而產生衝突? (A)甲 (B)乙 (C)丙 (D)丁。
- 宋代平民受教育與當官的機會較前朝增加,社會階層的流動也較為頻繁。請問:下列何項並非其原因? (A)開科取士的名額增加(B)印刷術發達,使書藉流通普及(C)重視武將的拔擢,平民可藉戰功而當官 (D
- ( )界宇想上網尋求有關十字軍東征的資料,鍵入下列哪兩個關鍵詞最恰當? 【題組】7(A)基督教與天主教 (B)基督教與伊斯蘭教 (C)伊斯蘭教與希臘正教 (D)天主教與猶太教。
內容推薦
- 臺灣古地圖上有所謂的「土牛界」的存在。請問:土牛界是清領時期用來劃分何者的依據? (A)漢人、臺人 (B)閩人、客人 (C)漢人、原住民 (D)生番、熟番。
- 日治時期總督府將下列哪些與時間有關的制度移入臺灣?(甲)星期制(乙)週休二日制(丙)北京時間制(丁)標準時間制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 由於某產業所生產的產品大受歡迎,因此產業界陸續發明或改良生產工具,從而使得工業革命開始展開。請問:這是哪一個產業所引爆的現象? (A)造船業 (B)農牧業 (C)製糖業 (D)紡織業。
- 清朝雍正年間查嗣廷擔任科舉考官時,以「維民所止」命題,被指控題目中的「維」、「止」二字是故意將「雍」、「正」的頭去掉,而被補入獄,家人也被處死或流放。請問:此事件和清初的何項政策有關? (A)廷
- 北美洲小麥向歐洲傾銷,使西北歐的冰磧平原區因穀類作物生產成本相對較高而紛紛改為畜牧。導致本區穀類作物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的主因是 (A)氣候冷溼 (B)勞力不足 (C)耕地破碎 (D)土壤貧瘠。
- 清領時期,臺灣社會移民衝突事件頻仍,原因在於羅漢腳過多,他們無家室、無恆產、無固定工作,隻身一人在臺謀生,於夾縫中求生存。請問: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原因為何? (A)清廷積極治臺 (B)實施渡臺禁令
- 「這個朝代的統治階層非常迷信,凡事都要經過占卜才考慮進行,他們祭拜祖靈的習俗後來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傳統,清明節的由來即與其信仰有關。」上文是在介紹哪個文化對中國習俗所造成的影響? (A)周代文化
- 在啟蒙思潮時期,亞當斯密提出「一隻看不見的手」,認為在經濟市場中,供給與需求會自己決定價格。請問:亞當斯密在經濟上的主張為何? (A)由政府完全掌控 (B)政府進行計畫經濟 (C)政府採行自由放
- 如圖,四邊形 ABCD 中, , ,且 = 20cm,=15cm。若 P、Q、R、S 分別為 、 、、的中點,試求:【題組】 (1) 四邊形 PQRS 的周長=________ cm。
- 印度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國內人口數持續激增,預計未來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請問:人口增加率極高的原因不包括下列何者? (A)異族人口移入 (B)農業勞力需求 (C)婦女節育率低 (D)
- 由於下列哪些商品的出口總值不斷的提高,使得臺灣的經濟重心逐漸往北部轉移? (A)茶葉與樟腦 (B)茶葉與蔗糖 (C)樟腦與蔗糖 (D)蔗糖與鹿製品。
-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整頓內政,並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請問:「王」與「夷」各是指何者? (A)周天子、外族(B)齊桓公、春秋諸國(C)周天子、春秋諸國(D)齊桓公、外族。
- 中國歷代君王都希望能強化君權,皇帝制度在經過千餘年的演變,終於到哪一位君王手中,建立起完全獨裁的統治權力?(A)唐太宗李世民(B)宋太祖趙匡胤(C)元世祖忽必烈(D)明太祖朱元璋。
- 緯程在書本中看到右圖,老師解說這是英國某君王簽署《大憲章》的想像圖。請問:這位君王應是下列何者? (A)亨利八世 (B)約翰 (C)查理一世 (D)威廉。
- 臺灣中部有一條「莫那魯道」古道,其名稱是為了紀念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魯道而命名。請問:這個抗日事件為何? (A)苗栗事件 (B)霧社事件 (C)牡丹社事件 (D)西來庵事件。
- 某電視節目演出中國歷史大戲時,劇中旁白說到:「祭神、祀祖、諸侯朝覲天子、婚喪…等活動 時,必須配合相應的禮儀和音樂,以達到鞏固政權和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請問:根據旁白 內
- 歷史老師上課時說道:「中國簽訂了這個條約內容以後,若將來有其他國家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英國都能因此援例同享了,喪失權利給一個國家便等於喪失給所有簽訂此條款的國家,對中國的危害不小呢!」請問:這
- 日治初期,臺灣人民抗爭事件層出不窮。請問:下列哪一位人物,曾藉由宗教聚眾抗日,最後不幸被捕? (A)羅福星 (B)丘逢甲 (C)劉永福 (D)余清芳。
- 嘉杰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機會,前往周口店遺址博物館進行參觀,他看到五十萬年前人類生活所 存留下來的遺跡。請問:嘉杰可以在館中見識到哪一種景象? (A)磨製光滑的石刀與石斧 (
- 「中國在朝鮮一帶與日本發生激戰,但是黃海海戰與平壤的陸戰都慘敗,最後為了結束戰爭,中國只好再次簽下不平等條約……」請問:這場戰役後簽下的是什麼條約?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C)
- 關於唐朝兩大亂事-安史之亂與黃巢之亂的比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兩者的性質均屬於內亂(B)黃巢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C)安史之亂在玄宗任內即告平定(D)兩亂事的平定者後來均意圖篡位。
- 「各位同志,滿清政府像是已經腐朽的枯木了,沒有任何的生機了,我們唯有把枯木砍掉,重新栽種新的樹木,國家才有重生的希望。」請問:這樣的言論最有可能出自何人之口? (A)康有為 (B)梁啟超 (C)
- 義和團藉由民間宗教起事,自稱神靈附體、刀槍不入,吸引了許多的群眾加入,最後甚至還進入北京城,大肆的破壞外國的公使館,他們當時是得到誰的支持才得以順利進入北京城?(A)咸豐皇帝 (B)同治皇帝 (
- 民初新文化運動期間,新知識分子大力倡導的觀念是何者? (A)倫理、民主 (B)立憲、傳統 (C)民主、科學 (D)富國、強兵。
- 對於一位十四、十五世紀的人文主義學者而言,下列何者最有可能是他所關心的重點? (A)表達虔誠信仰的藝術 (B)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 (C)如何獲得上帝的救贖 (D)具有神學的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