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2.俗語:「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面對這種人生,什麼思想教人順應自然,知足常樂?
(A)孔孟
(B)老莊
(C)墨家
(D)法家。
(A)孔孟
(B)老莊
(C)墨家
(D)法家。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民國89年總統大選,陳水扁當選總統,其所代表的政治意義為何? (A)臺灣總統首次直選 (B)民主政治的開端 (C)臺灣首次政黨輪替 (D)當選之選票超過半數。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孩童若哭鬧時,長輩們只需恫嚇:「大人來了,再哭就會被抓去。」孩童立即安靜。請問:長輩們口中所稱的「大人」是指當時的何者? (A)總督 (B)警察 (C)保正 (D)甲長。
- 附圖為臺灣歷年的人口自然增加率圖。民國40年代左右,死亡率開始下降的原因為何? (A)實施家庭計畫 (B)出生率大幅增加 (C)衛生條件改善 (D)出現都市化現象。
- 戰後臺灣的中等教育,曾有一段時間大幅偏重職業教育,其主要原因為何? (A)配合當時經濟建設的需要 (B)配合當時外交政策的需要 (C)配合當時人口成長的需要 (D)配合當時兩岸關係的需要。
- 下列有關臺北帝國大學的敘述,何者正確? (A)即今日的臺北大學 (B)為培育新一代的臺灣人而設置 (C)是最具代表性的高等教育機構 (D)在臺日人不得就讀此一學校。
- 臺灣人在摒棄武裝抗日之後,改以政治社會運動為主要路線。當時臺灣知識分子的覺醒是受到下列何種思潮的刺激? (A)獨立建國 (B)民族自決 (C)皇民化運動 (D)反清復明。
- 民國 年代,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的目的為何? (A)吸引外資投入 (B)穩定物價 (C)抑止通貨膨脹 (D)利用大型基礎建設帶動景氣復甦。
- 臺灣史上的「白色恐怖」,是指下列哪一個時期政府對臺灣人民人權及自由的戕害? (A)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B)戒嚴時期 (C)解除戒嚴後 (D)政黨輪替後。
-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的交通建設中獨缺哪一方面的設施? (A)鐵路 (B)公路 (C)航空 (D)海運。
- 蔣經國時期,臺灣面對中共的和平統戰,採取「三不政策」加以回應。請問:「三不政策」的內容為何? (A)不接觸、不通商、不妥協 (B)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C)不統一、不交流、不通話 (D)不通
內容推薦
- 小鵬上網搜尋有關甲骨文資料,其中何者可以採信? (A)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B)發展成為今天的漢字 (C)是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D)盤庚創造的文字。
- 根據附圖漫畫所示,可以看出元朝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實施哪一項政策? (A)強幹弱枝 (B)種族歧視 (C)集權中央 (D)封建制度。
- 造紙術西傳後,對歐洲文明產生影響。請問:將中國造紙術輾轉傳入西方者為哪一民族? (A)日本人 (B)朝鮮人 (C)印度人 (D)大食人。
- 明初,鎮守北京的燕王打著「清帝側之奸,靖帝室之難」的口號起兵南下,攻陷南京自立為帝。此事件是因燕王不滿明惠帝實施哪一政策而引發?(A)屠殺功臣 (B)推行削藩 (C)嚴懲貪汙 (D)興文字獄。
- 中國歷史上長達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最後被哪一朝代所統一? (A)北魏 (B)北齊 (C)北周 (D)隋。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鞏固全國的統一,實施什麼政策? (A)廢封建、行郡縣 (B)分封諸子 (C)行連坐法 (D)土地改革。
- 東漢名醫中,何人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並有「醫聖」之稱? (A)張機 (B)蔡倫 (C)華佗 (D)張衡。
- 民國 年,日本藉口什麼理由,而爆發盧溝橋事變? (A)士兵失蹤 (B)教士被殺 (C)鐵路被毀 (D)通商受限。
- 俄國利用哪一戰爭的機會,與清廷先後訂立《璦琿條約》與《中俄北京條約》?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 近代中國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其中哪一條約,中國承認朝鮮獨立?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
- 民國21年 ,日軍在中國的哪個地區成立「滿洲國」? (A)西北 (B)東北 (C)西南 (D)東南。
- 清末民初,下列哪個城市率先開始引進汽車、電話、電燈等器物? (A)上海 (B)西安 (C)武漢 (D)南昌。
- 日本為阻撓中國的北伐,出兵襲擊山東,以致釀成哪一事件? (A)濟南慘案 (B)西安事變 (C)九一八事變 (D)一二八事變。
- 共產政權成立後所策動的哪一運動,連中共都公開承認是「十年浩劫」? (A)土地改革 (B)改革開放 (C)土法煉鋼 (D)文化大革命。
- 民國2年宋教仁被刺身亡,輿論多認為袁世凱是幕後主使者。這是因為宋教仁提出了什麼主張? (A)反對袁世凱稱帝 (B)反對袁世凱擔任總統 (C)主張政黨政治 (D)主張帝制。
- 清末革命黨人企圖推翻滿清,發動多場起義行動但失敗。請問:哪一場起義行動讓社會大眾逐漸了解革命,並同情轉而支持革命行動? (A)廣州黃花岡之役 (B)惠州之役 (C)武昌起義 (D)雲南起義。
- 清高宗時,為加強控制海上貿易,將通商口岸限定於何地,反而埋下日後中西衝突的遠因? (A)廣州 (B)廈門 (C)寧波 (D)杭州。
- 建立跨越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出身哪一王國? (A)雅典 (B)斯巴達 (C)特洛伊 (D)馬其頓。
- 當西羅馬帝國衰亡後,仍然在巴爾幹半島及小亞細亞等地,屹立近千年的國家是下列何者? (A)查理曼帝國 (B)東羅馬帝國 (C)神聖羅馬帝國 (D)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 世紀何人所著的《法意》,提出三權分立的原則,互相制衡,迄今被許多民主國家奉為圭臬? (A)伏爾泰 (B)孟德斯鳩 (C)盧梭 (D)洛克。
- 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的發生主要受到何者的影響? (A)啟蒙運動 (B)地理大發現 (C)文藝復興 (D)宗教改革。
- 地理大發現時代,支持哥倫布西行遠航橫渡大西洋,尋找到東方航線的國家為何?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蘭 (D)英國。
- 17世紀英國由於哪兩者之間的衝突而引發兩次革命? (A)國王、教會 (B)國王、國會 (C)貴族、平民 (D)教會、平民。
- 宗教信仰是人們心靈上的寄託,下列哪一宗教不是發源於印度? (A)佛教 (B)猶太教 (C)婆羅門教 (D)印度教。
- 西方有句諺語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羅馬人不僅發明了混凝土,並大量興建引水道、道路等公共設施,使當時羅馬成為一個結構宏偉而功能齊全的城市。這些建設成就最主要反映出羅馬文化具有下列哪一種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