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 唐中期以後,全國各地分布許多藩鎮,據地為王,完全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裡。「藩鎮」是指以下哪一種身分的人?
(A)節度使
(B)宰相
(C)外戚
(D)諸侯。
(A)節度使
(B)宰相
(C)外戚
(D)諸侯。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 「唐太宗知人善任,威震東亞諸國,獲得天可汗的稱號,可說是難得的明君,但人生中卻有美中不足的汙點。」文中所謂的「汙點」所指為何? (A)殺害自己的兄弟後取得皇位 (B)建造各式大型工程,引發民怨
- 老師講解某個動亂:「這場動亂將東南區域之經濟幾乎破壞,運輸交通斷絕,仰賴東南財賦以生存的大唐帝國,於是土崩瓦解。」請問:這場動亂為何? (A)黃巾之亂(B)黃巢之亂 (C)安史之亂 (D)永嘉
- 唐玄宗在位期間,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關鍵,其原因為何? (A)宦官稱帝,宗室發動戰爭 (B)沉迷享樂,不理政事,引發安史之亂 (C)晚年爆發黃巢之亂,動盪不安(D)晚年大權落入武則天手中。
- 有首古詩提到:「梁唐晉漢周,朱李石劉郭,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詩中所指的「梁唐晉漢周」為中國歷史上哪一時期? (A)南朝 (B)春秋 (C)五代 (D)十國。
- 唐代中期時(約西元 755 年),中國總人口數約有 5 千萬人,但至唐肅宗年間(760 年),總人口數卻下降到一千多萬人,這最可能是下列哪個因素造成的? (A)發生嚴重的傳染病 (B)邊境軍事將
- 唐太宗對宰相魏徵之死深感悲痛,說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請問:從此言可看出唐太宗施政有何項優點? (A)向外擴張,獲「天可汗」稱號 (B)任用酷吏,獎
- 武則天的才能、智慧不輸男性,她在位期間唐朝國勢仍維持強盛不墜。下列關於武則天的敘述,何者正確?(A)武則天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武則天死後,政局至高宗即位才穩定 (C)太宗晚年多病,武則天
- 唐初以來,西北各族紛紛遣使入貢,並擁戴唐朝君主為天可汗,唐朝的聲威遠播,成為東亞地區的盟主。請問:使各族君主納貢歸降的原因為何? (A)打敗匈奴,收回北邊失地 (B)三次親征高麗成功 (C)結束
- 大運河的修築,早在隋文帝楊堅時代就已展開,其中哪條運河的興築是為便利京師(首都)物資對外運輸?(A)廣通渠 (B)永濟渠 (C)通濟渠 (D)江南河。
- 唐朝擴建隋朝的大興城,將城市規畫成整齊的道路與人民生活區塊,形成著名的棋盤式格局。請問:大興城裡的規畫形式稱為何種形式? (A)住商混合 (B)胡漢分離(C)階級區分 (D)坊市分離。
內容推薦
- 「導致唐朝滅亡的原因不少,其中牛僧孺與李德裕等人相互結黨攻擊對方,導致朝政混亂,許多政事無法順利推動,這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由上述可知,導致唐朝滅亡的其中一個原因為下列何者? (A)黨爭 (
- 唐朝國內與海外貿易發達,生意人至全國各地進行買賣,外商來華亦絡繹不絕。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國內商業與馳道的水利網絡有關 (B)海上貿易以長安為重要的港口之一 (C)中唐以後紙幣「交子
-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制度實施了一千多年,不失為公平的選才方式。關於科舉制度的實施與影響,下列何者正確? (A)使世族得以長期壟斷官職(B)唐朝才開始實施科舉制度 (C)實施
- 隋唐時代,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南北往來交通更為便利,各地貿易的規模逐漸擴大。為避免經商貿易時必須攜帶笨重的金屬貨幣,唐朝時出現一種□□,使貿易更為便利。請問:□□指的是下列何者? (A)紙幣 (
- 現收藏於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見證景教在中國傳播的重要文物。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大秦」指的是阿拉伯帝國 (B)景教為猶太教的一支 (C)此碑製造與豎立的時
- 「全球化」是目前世界各國在經濟政策上的主要潮流,各國開放市場,促進文化與物品交流。根據歷史分析,中國的唐代,從何處可以看出類似「全球化」的特色?(A)外戚在朝中專權奪位 (B)宦官勾結邊疆民族
- 天寶十年,中國與大食發生戰役,最後中國戰敗,其中有許多工匠被俘,中國的某項技術因此傳入西方。請問:關於上文內容的解析,下列何者正確? (A)中國當時是西漢時期 (B)大食指的是羅馬帝國 (C)
- 書本描述:「大唐貞觀 3 年,他經新疆到印度,在當地學習佛教教義。貞觀 19 年他帶回許多佛經回到中國,並進行翻譯工作,他的努力有助於佛教的中國化。」這應是描寫何人的事蹟? (A)玄奘 (B)
- 魏晉南北朝以來,本土的道教與外來的佛教,都極為盛行,各地信徒不斷增加,佛寺與道觀也不斷的興建。請問:造成佛、道教盛行的背景為何? (A)經學思想沒落,玄學起而代之 (B)政治、社會動盪不安 (
- 一張告示:「欲加入的信眾,每人需準備白米五斗,並學習黃老思想。若遭逢任何災難,則可透過符籙、咒語等消災解厄。」此組織的創始人應該是下列何人? (A)張機(B)張衡 (C)張陵 (D)張角。
- 他創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以傳教、治病吸收信徒。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太平道信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口號群起反抗朝廷統治。請問:「他」是何者?(A)張角 (B)張騫 (C)張陵 (D)張機
- 魏晉南北朝時期,虔誠的宗教信徒,開鑿石窟,雕塑神像,描繪壁畫,成為宗教藝術的寶庫,由此可知哪一宗教在中國的盛行?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蘭教。
- 「那個時期,知識分子只講虛無的理論,好像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有人放浪不羈,裝瘋賣傻,這些行為都是帶有政治意涵的。」上述資料可能引自以下哪一篇文章?(A)魏晉士人的處世哲學 (B)漢朝士人的處世
- 「這個時期的讀書人為逃避政治、社會動盪,於是醉心於《老子》、《莊子》、《易經》等書中,每天談論玄妙的哲理。」讀書人談論三玄的學術風氣應該是下列何者?(A)法家 (B)墨家 (C)經學 (D)清
-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九品官人法來選拔人才,在日後產生許多弊病,影響社會階級的流動,也出現下列哪個問題?(A)農民之子,永為農民 (B)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C)貴族沒落、平民崛起 (D)萬般皆下
- 袁柏、黃亮、賈逵在政府機關擔任相同的職務,但袁柏看不起兩人的身世,不願與他們打招呼,彼此間的關係極為冷淡。這種情形可能在哪個階段發生? (A)黃巾之亂期間 (B)新莽統治期間 (C)赤壁之戰前
- 魏晉南北朝以來,士子不論交遊、婚姻都有門第的隔閡,不同門第者不相往來,門第社會形成的原因為何?(A)東漢以來經學傳家,造成了累世公卿 (B)北魏孝文帝實施漢化措施,化解胡漢衝突 (C)政府實施
- 東漢末年,察舉制度無法推舉政府所需的人才,曹魏時,政府開始施行新的舉才制度。然而卻造成壟斷政治的特殊現象,此制度所指為何? (A)宗法制度 (B)察舉制度(C)禪讓制度 (D)九品官人法。
- 魏晉南北朝時代,有群人世代掌握官場的重要職務,還連帶擁有眾多土地與免賦稅、免勞役的經濟特權。請問:這一群人稱之為何? (A)諸侯 (B)卿大夫 (C)世族(D)寒門。
- 考察團前往長江流域進行歷史古蹟勘察,到達有「六朝古都」之稱的城市,還發現孫吳與東晉時期的部分建築物仍然屹立於此。請問:他們來到了哪個城市? (A)北京(B)西安 (C)洛陽 (D)南京。
- 中國歷史將孫吳、東晉、宋、齊、梁、陳等政權合稱六朝,給這些政權的正面評價為何? (A)開拓黃土高原 (B)開發江南地區 (C)有效經營西域 (D)征服朝鮮半島。
- 他的漢化政策,因為傷害到貴族的權益,引起部分鮮卑貴族不滿。死後北魏政權陷於長期的動盪不安,最終爆發戰亂,讓國家走向分裂。請問:「他」是何者? (A)道武帝(B)太武帝 (C)孝文帝 (D)孝武
- 元顯儁是北魏時的一位官員,在孝文帝推行改革後,他也隨著鮮卑貴族從平城遷往洛陽,他的生活可能出現何種改變呢? (A)他可以娶漢人女性為妻 (B)他是官員可以依規定不用穿漢服 (C)他改姓元後,已
- 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哪個重要的影響? (A)禁說胡語,改說漢語,促進中國語言的統一 (B)鼓勵胡漢通婚,使得中國婚姻制度改變 (C)引起鮮卑人不滿,導致南方陷入長期分裂
- 依晨正在看一本書,書名為《從平城到洛陽》,看完後她必須撰寫相關的心得報告,其報告的主題可能是下列何者? (A)三國時代的政局紛擾 (B)北魏的民族文化融合(C)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D)東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