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二、 閱讀題組選擇題:每題 2 分,共 8 分
 【閱讀題組】:請閱讀下列文章,並配合自然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回答第 47~50 題:
                                                            牙齒健康很重要
        哥倫比亞大學牙醫學暨微生物免疫學教授韓亦蘋博士,發表在《歐洲分子生物學會會刊》的研究報告發現:與造成口腔齲齒(俗稱蛀牙)有關的具核梭桿菌,會隨著循環系統到大腸,具核梭桿菌會分泌蛋白質(FadA),此種蛋白質會加速腸癌細胞生長,而腸癌細胞的細胞膜上的A1蛋白質又會吸引具核梭桿菌的聚集。韓教授因此建立造成癌症進程惡化的正向回饋迴圈理論,並提出雙擊模式(two-hit model):大腸細胞基因突變是第一擊,而口腔中的具核梭桿菌黏附上去並刺激則是第二擊,強化癌症訊號傳導途徑,並加速了腫瘤細胞的生長。
        韓教授也分析了許多案例的資料庫,發現對於大腸癌細胞具有A1蛋白質,且同時有齲齒的病人,其病情的發展非常差,此與癌症發生時的級別、分期、患者年齡或是性別均無關,可謂相當惡性。此外,2012年8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哈達薩牙醫學院,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期刊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將具核梭桿菌注入實驗小鼠的靜脈後,此細菌會經由血液循環,大量地累積到大腸有腫瘤的細胞,因此,研究人員推測在人體內的情況,具核梭桿菌可能是在侵入口腔傷口後,進入血液循環,最後到達大腸,進而助長大腸癌的發生。2013年8月《細胞、宿主與微生物》期刊上,另一篇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寇斯諦博士的研究報告也發現具核梭桿菌會增加發炎指數,並促進腫瘤細胞增生,顯示出無論在動物或是人類,具核梭桿菌都有刺激發炎反應、促進腫瘤細胞生長的情形。
       另外,牙齒健康與否也和其它許多全身性疾病有關,2012年4月由台北榮總、陽明大學與中研院生醫所學者共同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研究內容以全民健保資料庫進行隨機抽樣,總共分析兩萬多筆 50 歲以上的民眾資料,這些人在臨床追蹤之前都沒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持續追蹤時間長達7年,結果發現,研究期間曾洗牙的人比沒有洗過牙的人,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低31%、中風風險低15%、總體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16%。此外,每半年都乖乖洗牙者,這類疾病的風險降低越明顯。研究人員推究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牙齦常發炎、感染的人,口腔中滋生的細菌或發炎物質,容易經由血液循環進入腦部或心臟的血管,導致動脈因發炎感染而硬化,使心肌或腦有缺氧情形,可能會造成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嚴重疾病。而洗牙可以把附在牙齒表面上的牙結石除去,因為牙結石容易造成細菌堆積,所以,牙結石是造成牙周病的元兇,定期洗牙則有助於減少牙周細菌感染,預防牙周病發生,同時也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資料來源:網路資源 http://www.swit.com.tw/page/news/show.aspx?num=246&lang=TW
47.關於牙齒的敘述,下列哪一選項最正確?
(A)牙齒是骨頭,不屬於消化系統的一部分
(B)牙齒可初步進行分解作用,把大分子養分分解成小分子養分
(C)牙痛不是病,發生蛀牙時,只要拔牙解除疼痛即可
(D)牙齒的健康情形會關係到全身健康的狀況。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