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藝術刻劃國破家亡的哀思,並非一定扣人心弦。謝皋羽、鄭所南在南宋覆亡之後慟哭西臺,坐必向南,時刻緬懷故國,所作文字都帶淚帶恨,結果流傳後世者並不膾炙人口。陶淵明的作品沒有直寫東晉滅亡之痛,筆下反而處處追摹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婉轉表現虛無而溫馨的恕道,其感染力竟然世世代代縷縷不盡。張岱明亡後披髮入山,變成野人,所著《陶菴夢憶》的自序雖然說到「自作輓詩,每欲引決」,畢竟感人不深;全書價值反而在其「繁華靡麗,過眼皆空」的佛前懺悔心情,充分流露遺民滄桑之感。同樣寫國破的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實在遠不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來得深刻:放翁一往情深,失之浮泛;牧之不存幻想,忍痛揭露殘酷的現實。張宗子說:「瓶粟屢罄,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後人妝點語也」,當是真話。(董橋〈只有敬亭,依然此柳〉)註:張岱,字宗子。
陶淵明和謝皋羽都面臨了亡國之痛,為何其作品會有高下之別?
(A)陶淵明寫山水,使人怡然;謝皋羽寫政治,令人煩厭
(B)陶淵明人格高潔,使人傾慕;謝皋羽氣量卑狹,為人輕視
(C)陶淵明超越小我,因得永恆;謝皋羽執著私情,僅能抒憤
(D)陶淵明不事新朝,而理趣高妙;謝皋羽念戀舊國,但內容單調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66823
統計:A(58),B(32),C(490),D(59),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以何為知己(列舉)、尋的解釋、曲突徙薪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