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人比人,氣死人」,拿人比人,實在很傷人。一個心理學家風趣的說:「想傷害一個人很簡單,你只要找個人跟他比一比就夠了。」儘管「人比人」會給人帶來痛苦和傷害,但是大多數的人卻捨不得拋棄這一比。   佛家說,人生有四大痛苦:生、老、病、死。其實,人生的痛苦有五項:生、老、病、死、比。有一位先生對他的太太說:「你看人家王太太把屋子收拾得多乾淨。」這就是拿別人來比親人,無心傷害了親人。聽到這句話的太太,很可能也就用「比」來自衛。太太不得不說:「人家的先生會掙錢,太太用不著上班,有的是時間。」被激怒的先生就會說:「不是先生會不會掙錢的問題,問題全在太太勤快不勤快。」發了脾氣的太太就會說:「有了不懂得清潔的先生,再勤快的太太也收拾不過來。」小小的一「比」,把家庭幸福都破壞了。除了拿別人來比親人以外,還有一種「比」,就是拿自己來比別人。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白手起家的商人,家產累積到千萬。他本來很快樂。他不該認識另外一個也是白手起家的商人,家產竟有一億。從此以後,他只要跟那一億富翁在一起,忍不住就會拿自己去跟人家比,這一比,立刻就覺得自己不如人,心裡非常痛苦。平日在家,本來沒事,但是他偏偏忘不了那一比,所以心裡也不舒坦。他越比越苦惱,最後連脾氣也變壞了,時常跟人發生爭執。大家可以料想到那個結束──度過了失敗的後半生。    「比」是有毒的,既能傷人,又能害己。可惜的是,我們總是忘不了那一比。要是我們能擺脫那個「比」,要是我們能從「比」裡獲得解脫,日子是不是能過得更幸福些呢?那答案是肯定的。人不比也能照樣過日子,而且過得很好。不當的「比」,往往造成緊張的局面,引發了不必要的衝突,破壞了人跟人的和諧。改革這種不當的語言習慣,似乎是比較容易的。較難擺脫的,恐怕是「拿自己跟別人比」的思想習慣。 把「比」轉換成一個自己追求的目標,轉換成一個自己的計畫。這就是把「人比人」轉換成「自己比自己」。「人比人」往往容易激起我們強烈的情緒,使我們失去了自我,完全成為「情緒的奴隸」。這種情況,對於我們的「自我建設」是極端不利的,除了苦惱以外,我們還會變得一無所有。如果我們把那些「比」,轉換成自己追求的目標,轉換成自己的計畫,情況就會好得多。至少我們可以活得有目標,有計畫。幸福的人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自己的人生計畫。  為了一「比」而動搖這一切,很可能使我們喪失了幸福。能夠不比,或者不受「比的誘惑」,才有可能獲得人生的幸福。幸福人生的道理是: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比,無法比,永不比。 (子敏 人比人)
48.關於本文的寫作說明,何者較正確?
(A)以人物為例
(B)先破題再說明
(C)是一篇抒發自己想法的抒情文
(D)取材於自我生活中的經驗 。

參考答案

無參考答案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