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6 在死者死後的胃腸道中檢出特定毒物,無論其含量多少,皆尚不足以確認該毒物就是導致死者死亡的原因,必須配合死者的病史及臨床症狀後,才能正確判斷其死因,民國 100 年 7 月 發生於南投信義鄉的四人集體中毒死亡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事件一度曾被懷疑係 肉 毒 桿 菌 毒 素 中 毒 致 死 , 但 後 來 經 調 查 後 確 認 係 二 氯 乙 醇 ( 2-chloroethanol, ethylene chlorohydrin)中毒致死。有關二氯乙醇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在國內被少部分農民違法作為葡萄催芽之用途
(B)主要的毒性可能係來自其代謝物二氯乙醛及二氯乙酸
(C) 二 氯 乙 醇 中 毒 時 使 用 醇 類 脫 氫 酶 ( alcohol dehydrogenase ) 抑 制 劑 , 如 乙 醇 及 4-methylpyrazole(fomepizole),已被證實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
(D)其代謝物可以抑制粒線體的呼吸鏈及消耗細胞中的穀胱甘肽(glutathione)等機轉,進而 導致代謝性酸中毒、休克、抽搐及昏迷等症狀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