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一、【諸多研究均指出中輟對個人、學校、家庭、社會具負面的影響。因此,家長、教師、行政人員, 以至於社會大眾,很容易將中輟生標籤為具污名化身分(stigmatized identity)的一群壞學生,認為他 們是不愛讀書、愛玩、愛鬧事、不遵守校規、學校適應不良、師生關係不佳等的問題製造者。進而,將中輟行為歸咎於學生個人的不良習慣與家庭失功能。這種學校、社會對中輟生的嫌惡,某 種程度是將偏差放大(deviancy amplification)的結果。教師、社會大眾標籤中輟生的負向行為,而 警察、法院、教育體系等具教化功能的體系就會將這些偏差行為放大來看待,甚至於誇大……。 一旦發現中輟生有違法或犯罪事件,就說「我早就知道這些人一定會犯錯,只是遲早而已。」中 輟生的負面行為被放大之後,社會就依循這個被放大的偏差認知,產生道德恐慌(moral panic),認 為這些中輟生一定會對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吸毒、犯罪。於是,學校、社會一致地認為要對中輟生採取較嚴格的對待,唯恐他們做出危害個人、學校、社會的行為。其中,隔離管教就 成為很容易產生共識的作法,深怕找回一隻狼,帶走一群羊。然而,這種從弱點(weakness)和缺損 (deficits)角度來看待學生的方式,只會繼續加深這些學生邊緣化(marginalization)、污名化 (stigmatization),而進入迴路效應(loopback effect)。亦即,學校、法院、警察單位、家庭、社區、 社會越對這些學生採取懲罰、污名、排斥,這些學生越不容易找到正向的順服機會,反過來越容易對抗這些機制或當局,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社會預期的偏差行為者或犯罪者。因此,社會的隔離、 懲罰實無助於幫助這些學生約束其偏差行為,反而加深了其成為反叛者的機會。】就專任輔導教師的立場,你同意上述的論點嗎?作為專任輔導教師,你認為學校應該如何處理學生中輟的議題?你將如何與導師、學務處、教務處、家長、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合作,降低學生中 輟的風險?(40 分)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0.931741
統計:A(33),B(23),C(2184),D(60),E(0)

內容推薦

內容推薦